扫一扫  加微信
江苏沿海经济带建设系列研究报告
2017-11-01 16:48:00  来源:智库专报

  编者按:为加快推进江苏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省委、省政府提出“1+3”功能区战略构想。其中“3”中之一是在连云港、盐城、南通的沿海区域发展临港经济,建设沿海经济带。江苏省重点培育智库、沿海发展智库围绕这一战略构想,组织专家学者,针对海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构建等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形成系列决策咨询报告。具体篇目如下:

  1、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创新思路与举措研究

  2、构建江苏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对策建议

  3、加快江苏盐土农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4、沿海滩涂植物资源保护利用的创新举措

  5、江苏沿海共享高铁红利的对策建议

  6、关于高起点推进国家级江苏滨海新区发展的建议

  江苏海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思路与对策

  实施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以来,江苏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海洋经济高速稳定增长,海洋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海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但江苏海洋经济规模与我国海洋经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海洋经济总量发展滞后、新兴产业竞争优势不突出、港口建设重复功能重叠、海洋科技支撑能力较弱和海洋生态环境弱化等问题。“十三五”期间,江苏加快实施海洋强省战略,需要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发展动力转换,聚焦海洋经济功能提升和提质增效,突破阻碍海洋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不断提升海洋经济的综合实力与核心竞争力。

  1、发挥海洋产业和临海产业空间布局新优势。一是全面提升以沿海地区为纵轴、沿江两岸为横轴的“L”型蓝色海洋经济带建设,优化沿海海洋产业布局,拓展沿海地区与长江经济带海洋产业合作空间。二是构建沿东陇海线海洋经济成长轴和淮河生态经济带海洋经济成长轴,扩大盐城滨海港内陆腹地,拓展江苏沿海海洋产业支撑能力。三是推进海洋经济重大载体错位发展,充分发挥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市各自的优势,实现江苏海洋经济跨越发展。

  2、推进传统海洋产业升级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新突破。

  一是利用现代科技,大力发展海水特种养殖、工厂化养殖、立体生态养殖,促进海洋船舶修造业集聚集约发展、错位发展。二是建设一批产业配套能力强、市场影响力大、集成创新活力强、创业环境好、辐射带动强的海洋新兴产业基地,逐步把基地打造成为江苏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擎和载体。三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内容丰富的海洋旅游基地,建立海洋文化先行区,探索文化与海洋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3、打造海洋人才集聚与海洋科技创新平台的新高地。一是加大对海洋科技人才建设的资本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专业化海洋科技人才,加强涉海专业教育的投入;有效整合江苏涉海科技力量,加快江苏海洋大学建设步伐。二是深度整合并融合国内外省内外涉海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人才,培育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重点的智慧产业,建设有江苏特色的海洋创新模式。三是注重区域科技深度合作,以科技成果转化、产品生产为主攻方向,加强与上海、南京等地科研机构技术合作共同开发,海洋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消化吸收与生产环节。

  4、构建江苏沿海地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体制。一是按照分层管理运营的模式,统筹规划管理江海港口资源;以港航企业为主体,以资产为纽带,组建港航企业集团,以深化改革、投资融资,重组沿江沿海港口资产,开发深水港资源,促进江苏港口良好发展。二是改善港口与外界交通,疏浚港口河道,提高航道标准,完善连接港区与高速公路通道,改善运输条件,规划港区与新长铁路支线,实现铁港联运,保证港口物资周转。三是推动沿海港产城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推动临海县城向海发展,促进重点中心镇与港区、开发区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5、实施江苏海洋产业低碳循环发展新举措。一是统筹近岸开发与远海空间拓展,加强近海海洋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重点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产业,开展沿海沿江污水处理能力评估,完善生态化工业生产体系,加大海上污染源控制力度。二是促进现代海洋产业向低碳经济模式方向发展,大力推行岸电、油改电、油改气、绿色照明等节能减排技术,加快已有项目技术改造步伐,加大对生产污水、扬尘等污染源的治理力度。三是抓住江苏沿海地区传统产业循环化改造机遇,拉伸海洋产业链条,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引进适当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海洋经济系统形成稳定的动态结构。

  (作者:郝宏桂,沿海发展智库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教授) 

  构建江苏特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的建议

  江苏作为海洋大省,要以“海洋强省”战略为目标,从陆域到海洋、沿海到远海、浅海到深海视角,对海洋三次产业进行分类细化,加快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沿海陆域:构建“一带、三港群、三功能区板块”的沿海产业布局新模式。第一,打造“E”型特色海洋经济带。立足沿海区位和资源优势,树立大沿海意识,增强陆海之间经济的整体性、产业的关联性,把江苏沿海地区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陆海统筹发展示范中心。深入实施“沿海开发”战略,发挥承东启西、南引北联的战略支点作用,实现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发展,打造黄海经济带。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优化要素整合和产业转移升级,实现江海经济一体化发展。第二,构建沿海三大产业港口群。立足沿海港口资源优势,壮大港口实力,提升服务功能,发挥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桥梁作用;依托港口开放开发,加速石油化工、钢铁与装备制造、生物科技、新能源、物流等临港产业集聚。第三,优化沿海“南、北、中”三大功能区板块。北部产业板块,以连云港市为核心,重点发展产业集聚区。中部产业板块,以盐城市为核心,重点发展临海特色产业。南部产业板块,以南通市为核心,重点发展海洋江海联动产业。

  2、沿海滩涂:构筑“试验区、综合开发区、绿色城镇带”滩涂综合开发新格局。第一,推进滩涂综合开发试验区建设。严格执行沿海地区开发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探索滩涂开发与保护、产业布局与产业联动的新机制,为提高滩涂利用效率提供保障。第二,推进临港产业综合开发区建设。大力发展沿海生态农业,把沿海滩涂建成我国重要的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加强沿海滩涂保护性开发,把沿海地区建成我国重要的湿地旅游示范区。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优化滩涂开发产业布局。第三,加快沿海绿色城镇带建设。以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为中心,以临海城镇为节点,促进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集聚。以改善生态环境为保障,营造滨海绿色宜居城市。

  3、近岸海域:开创“近岸海域综合开发与保护实验区”建设新局面。第一,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加强现有海洋保护区管理,维持、恢复、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景观。第二,发展近海特色产业。集约利用岸线和海域资源,壮大临海农渔业和港口航运业。深化海水淡化技术及项目研究和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设。建设更加完整的产业链和更具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基地。第三,打造旅游休闲娱乐区。加强海岛的保护与开发,发展海岛旅游业。加强珍稀物种、自然遗迹、海蚀地貌和湿地保护,以秦山岛为主园区建设海洋公园,大力发展海上旅游、休闲渔业等产业。优化空间布局,重点打造海岸旅游休闲娱乐区和近海旅游休闲娱乐区。

  4、远海、深海海域:拓展“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一是发展远洋渔业。实施海外渔业工程,推进远洋渔业产品精深加工和市场销售体系建设,把启东打造成为国际性海洋水产品集散地。二是巩固远洋运输业。推进海运船舶大型化、专业化和智能化。在巩固提升现有东亚、欧美航线密度的基础上,重点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三是推动深海资源开发。加强黄海海域深水油气、矿产勘探,筹谋深海资源开发的布局,积极推进深海对外招标和合作。四是筹谋深海采矿业。国家对深海资源开发将日益重视,未来会将其上升为与太空发展并行的国家战略。五是助力深海装备制造业。依托江苏海洋装备制造业技术优势,提升勘探勘察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水平。

  (作者:刘波,沿海发展智库副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加快江苏盐土农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十二五”以来,江苏盐土农业创新发展的举措与成效显著,但也存在盐土农业前景认识不足,产业化开发水平不高;关键技术研究不深,科技成果推广不够深入;龙头企业不多,产业特色优势不明显;财政支持力度不够,配套政策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江苏必须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市场化原则,强化主体意识,以提升盐土产业化水平为核心,以主导产业为抓手,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盐土农业可持续发展。

  1、开展盐生植物普查,建立沿海滩涂植物活体标本园。建立盐生植物园,并以此为基础,最终建成集研究、示范、观光为一体的盐土农业开发试验园区。一要基于《江苏沿海地区原色种

子植物志-裸子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离瓣花类》《江苏沿海地区原色种子植物志-双子叶植物合瓣花类和单子叶植物》原色种子植物志,建立适应沿海滩涂的农作物品种种子库。二要引进国外重要经济植物和观赏植物,以丰富江苏沿海栽培植物的种类和品种。三要建设具有园林外貌和科学内涵的各类展览区和试验区,作为科研和科普的重要场所。四要促进植物物种及其所处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

  2、做强主导产业,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根据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重点突破,加快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综合效益。一要把耐盐蔬菜、生物能源,海水养殖作为盐土农业的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二要大力发展沿海中药材产业,打造全国重要的沿海中药材生产基地。三要增加南美白对虾、海水贝类增养殖面积的同时,新增和扩大海参、克氏原螯虾、梭子蟹、海蜇、紫菜等特种水产品。四要建立耐盐碱林木良种繁育基地,构建弗吉尼亚栎树、海滨木槿、海桐和朴树混交、林棉间作等盐碱地造林模式。

  3、坚持规模发展,提高盐土产业化水平。盐土农业产品的独特性决定了盐土农业发展的独特性,具有资本投入高、科技含量高、集约程度高、经营风险高的特点。一要积极推广“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农户”的利益联接模式,有效破解资金难题。二要着力培育盐土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业化开发耐盐产品,推出广受市场欢迎的新型营养和保健食品。三要打造盐土农业的“总部经济”,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高层次农产品加工和流通的企业。四要对现有的耐盐作物种质资源库进行完善,形成种质资源的“群优势”。

  4、集聚创新资源,促进盐土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研发是盐土农业的生命线,是其产业化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一要建立统一的盐土农业科研协调指导系统,以便资源共有、成果共享。二要设立专项研究课题,尽快提升产业开发层次,提高盐土农业产业整体效益。三要建立盐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积极引进、选育耐盐植物新品种,试验研究耐盐植物高产栽培技术。四要加大对盐土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力度,增加滩涂种植利用途径。

  5、出台激励措施,提供盐土农业政策保障。为了加快盐土农业发展步伐,政府可协调和整合支农项目对盐土农业给予支持。一要落实好省政府开发滩涂的税收、土地、用电、用水、交通等优惠政策。二要出台扶持盐土农业发展的激励政策,将支持盐土农业发展作为商业银行信贷工作的重要内容。三要通过免费培训,提高农民的现代经营意识和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四要鼓励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高学历、高科技人才投身盐土农业建设。

  (作者:郇恒飞,沿海发展智库副研究员;刘波,沿海发展智库副研究员、盐城师范学院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