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解读十九大报告——“应对气候变化”关键词
2017-10-27 13:29:00  来源:交汇点

  为更好地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服务国家战略、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10月21日,我省首批重点培育智库气候与环境治理研究院第一时间组织了近30名专家学者,围绕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展开高端汇谈。

  专家们认为,十九大报告肯定了过去5年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引导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可见,生态环境问题已被明确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而主要矛盾的转化对环境保护生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会议上,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庄贵阳副秘书长表示,十九大报告以通俗的语言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表明中国对生态文明有了更高的重视;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王志强主任从“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十九大报告的生态文明观;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姜海如特聘研究员提出“气候容量”、“合理利用资源”的咨询报告议题;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政策研究室辛源副主任提出“气候安全”、“气候贫困”、“气候政治”咨询报告相关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张莹副研究员深度剖析了十九大报告中出现的“绿色发展”、“美丽”等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关键词。

  发言摘要:

  

  中国社科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庄贵阳副秘书长

  “生态文明建设在总体布局中成为独立篇章,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加强调绿色属性的界定;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要做引领者而非领导者。”

  一、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又上一个台阶

  加快生态文明体系改革建设成为独立篇章,表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程度又上一个台阶。在十八大报告当中我国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当中,要把生态文明建设加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中来;而到了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比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有了进一步拓展。在十九大中,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占了不小的篇幅,并明确表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经济政治建设中。”,这意味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重大创新。

  二、生态文明话语体系更加贴合人民

  在十九大中,国家领导人用了更多通俗易懂的语言,比如:“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和 “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活,保护生态环境,建立良好的环境保护制度”等,话语大众化、生活化、通俗化。这些话语表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同时,重新定义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 “物质文化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到“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关注的光圈变大了,问题的对焦却更精准。要打好三大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弥补环保这块短板。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变,原来人民生活关注的物质财富,现在也关注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与环境。因此,现在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总目标当中加了“美丽”,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其实也是对现代化建设绿色属性的界定。

  三、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要做引领者而非领导者

  在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强调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做贡献者、参与者,还要做引领者。我们如果说做“领导者”不太合适的话,说“引领者”还是可以的。引领,即几个国家共同推进,而不是一个或两个国家,这也体现了中国还想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习近平通知,同时也突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特别是治国理政上的全球观,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在巴黎气候协定上、2013年可持续发展规划、应对气候变暖倡议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等问题上,中国都积极作为,而在之后如何引领这些国家绿色发展,更是需要思考的问题。在绿色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中,“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建设,更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担当起强国的责任,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

  

  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王志强主任

  “现代化强国建设要形成生态指标体系,要有气候保护生态制度设计,要形成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听了总书记的报告耳目一新,中国进入了新的时代。尤其是三十年的目标分为两步走,2035年和2050年。在2035年就实现了原来定的第二个一百年的目标了,而到了2050年,中国将成为现代化的强国,一个现代化的强国的意义是什么呢?经济,军事。科技还有现代文明的社会,而现代文明的社会一定要是生态文明的社会。如果是一个环境很差、居住质量不是很好、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社会,我们自称的强国就不硬气。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建设是整个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必要。在本次报告中,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词我总结出三点:

  一、提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气候研究要与国家战略相结合,要研究怎么保障“一带一路”,怎么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怎么保障像综合防灾减灾战略,保障军民融合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的“一带一路”是突破美国和日本围堵,另辟蹊径向西走,如何利用气象来保障战略的顺利实施,要有一系列规划。如果说一带一路战略是向外,生态文明建设是向内,通过将向外向内结合起来,提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二、提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本次十九大不仅在理念方向上提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更进行了具体部署,包括自然资源体制改革,总书记提到要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完善生态管理。因此在之后的布局中,应该要要有多个部门统一成一个部门,然后进行监管,其中一定会涉及到利益体系的调整和配套制度的完善。

  三、提出一个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

  要推动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衡量社会这一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生态文明的建设的原则就是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但人类要创造美好生活,光是这些还不够,先是要改造自然,在科学认识基础上开发利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对自然,把握限度

  生态文明不能变成一个空洞的口号,咬在实际中做好兼顾生态保护和发展,以《气象法》立法为例,在气象探测问题、气象防灾减灾问题之外,就是关于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如果没有开发利用,只讲纯粹保护的生态文明,也不符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人类的活动一定是既符合自然规律,还要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中国气象局发展研究中心姜海如特聘研究员

  “现代经济条件下,气候资源已成为值得瞩目的重要公共物品;与区域经济发展背景下的资源利用与气候容量对值缺乏问题亟待进一步研究。”

  结合十九大的政策文本,我主要想研究两个问题:

  一、发达省份如何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贡献者?

  在十九大报告中,是把我们呼吸的新鲜空气作为真正的公共产品,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气候资源问题,我们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还要钱吗?这个观念是落后的,你想拿钱也买不到新鲜空气,不是说新鲜空气是要钱的。所以十九大就是把蓝天,阳光,呼吸新鲜空气作为重要的公共产品。

  在大气污染,气候方向检测及区区之间建立的对应关系方面,假如24h,PM2.5等良好,而实体区域值,在这个区域里是降低的还是增高的呢?若降低,则是主要贡献者,当然雾霾就加重了;若增加,则正好相反。十九大提出的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我们就是要把发达省份作为区域生态文敏建设的主要贡献者。因为,发达省份有条件,有经济实力,有技术条件,理应让其作为贡献者。

  在智库选题当中,要将“发达省市作为区域经济建设的主要贡献者”这一问题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进行详细论述,探讨。如为什么古时的风水宝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就变成了危险之地。以前可以是三面环山,一面敞开的宝地,而现在却出现了三面环山把风挡住了,一面敞开,污浊的空气就进来了。过去是资源经济,限制城市范围。现在城市规模扩大了,青山绿水不复存在,更多的是挖山,填湖,资源被大量浪费。所以利用好可循环资源和合理分配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二、气候容量,即气候环境的承载力问题,如何进一步研究?

  我们平常说的气候容量,里面是有明细的。气候容量主要可以包括两个方面:气候环境的直接能力。如,空间排放能力,平流扩散能力等。还有就是资源空间和时空分布,这是一个科学问题,需要实地考察,需要大量数据作为依托。在气候容量对值的缺乏,即容量值不匹配上也存在较大问题,比如:本来这个季节要下雨,可是却到下一个季节才下,这就是容量与时空不匹配。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徐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