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扬子江城市群“中部隆起”的战略对策
2017-09-19 16:45:00  来源:智库专报  作者:李程骅 刘西忠

  摘要: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李程骅、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刘西忠指出,从世界城市群发展规律和雄安新区、沿海湾区经验看,扬子江城市群发展必须高站位,增强融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从扬子江城市群的现状及生长态势来看,遏制阶段性极化效应造成的内部落差加大,必须实施“中部隆起”策略;加速推进扬子江城市群“中部隆起”,建议实施“一轴一带一区”战略,发挥好“跨江融合试验区”的制度创新示范效应。

  作为长三角核心区域的江苏扬子江城市群,是多重国家战略的叠加区域和重要的对外开放门户地带,是建设中的世界级长三角城市群北翼的核心区,是江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战略载体。做好扬子江城市群大文章的“开题”,必须站位高、定位准、措施实、制度新。按照李强书记在建设扬子江城市群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快慢并重、远近结合、扎实有序推进的要求,当前首先要全面认知扬子江城市群空间布局和形态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要研究如何打破“两头胖、中间瘦”的格局,在协调并进和跨江融合上拿出“大手笔”的举措。

  一、从世界城市群发展规律和雄安新区、沿海湾区经验看,扬子江城市群发展必须高站位,增强融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

  从世界各大城市群发展规律看,从单中心到双中心或多中心,是大势所趋的动态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节点城市的生长发育,在不同的阶段对规模、功能有不同的要求,而制度的安排往往发挥重要的作用,以在更大的地理空间范围内实现经济的规模收益和集聚效应,促进城市群内专业化分工协作。

  当前国内城市群与区域创新的两大参照系,雄安新区与大湾区的规划建设,也进一步表明多中心战略正成为城市群的发展创新动力。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极,也是北京、天津两个大城市的反磁力中心。粤港澳大湾区是由广州、佛山、肇庆、深圳、东莞、惠州、珠海、中山、江门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城市群,体现出全球层级的多中心城市群形态。浙江全面支持嘉兴打造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以上海为龙头,连带杭州、宁波、绍兴、嘉兴、湖州、舟山等六市,共同推进沪杭甬湾区建设。

  无论是雄安新区的建立,确立京津冀一体化新战略支点,还是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强化澳门的定位,促进珠海、中山和江门等地的发展,以及浙江在谋划杭州大湾区建设坚持让嘉兴先行,支持其全面对接上海,并大力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都表明了在巨型发展区,生长中的超级城市群,对于新的战略节点、新的中心、次中心培育的重要性,在放大先发优势的同时,启动后发优势、促进中部崛起是一个重要的规律与趋势。

  在这种新的城市群建设大背景下,江苏推进省域范围的扬子江城市群建设,必须战略前瞻把握城市群发展趋势和规律,增强扬子江城市群 8 市发展的融合性、协调性和整体性,形成“规模互借”效应。从空间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扬子江城市群作为一个生长型的城市群,要在粤港澳、沪杭甬大湾区快速生长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在未来10年、20年和30 年成为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区域,必须加快推进沿江两岸城市的跨江融合,在长江北岸打造若干个支撑节点,形成多中心、网络型的超级都会区,实现与长三角龙头上海的高位对接与融合。

  二、从扬子江城市群的现状及生长态势来看,遏制阶段性极化效应造成的内部落差加大,必须实施“中部隆起”策略

  从发展现状和近期趋势来看,扬子江城市群可能面临中部断裂甚至被“撕裂”的困境。按照断裂点理论,如果以扬子江城市群中部的泰州为基点测算,上海、南京、苏州三座中心城市的辐射距离分别为:160 公里、90 公里和 100 公里。这个辐射力,还没有把大江的阻隔计算在内。由于上海、南京两大中心城市分别从两头向中间辐射,力度逐渐衰减,造成了中部的“无力感”。随着上海、南京两个都市圈集聚辐射能级迅速提升,极化效应将更加明显,由于距离中心城市较远、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泰州全域以及扬州、镇江的东部地区、南通的西部地区等这片三角形地带,很可能被撕裂,导致城市群在中部一分为二,形成中部断裂带。

  从发展空间看,扬子江城市群的重点应在北岸。目前,南沿江 5 市人口密度为 1191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 76.32%,国土开发强度均已超过 25%,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近饱和,而北沿江3 市人口密度为 806 人/平方公里,城镇化率为 62.29%,国土开发强度尚在 20%以下,因此,扬子江城市群未来发展的空间主要在北岸。从发展潜力看,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地区,岸线资源丰富,既有长江湾道,还有长江第二大岛扬中市(仅次于崇明岛),加之已有泰州大桥这个过江通道,两岸融合基础条件较好,承载基础优越;与此同时,随着长江南京以下 12.5 米深水航道贯通,江海联运的功能增强,泰州处于江苏境内长江倒“V”字形的顶点上,与苏州和南京的直线距离分别在 140、120 公里左右,泰州港核心港区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深水良港和长江海港,处在长江 AB 级航道的分界点,也表明这里正好是分割点,可以把这个分割点打造成为扬子江城市群中部缝隙的焊接点,具有成为扬子江城市群(湾区)顶点的潜在条件,为扬子江城市群成为长三角背翼核心区和国际开放重要门户增加战略支点,提供更强动力。

  从江苏全域“1+3”功能区的对接与互动看,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具有战略缝合作用。“1+3”功能区战略中具有丰富内涵。这里的“1”,表明扬子江城市群是一个功能整体,设区市和县的边界在融合,联系在增强,作为一个有利整体形成江苏区域发展的龙头。这里的“3”,代表三个区域既有分工,又有联系。这里的“+”,不是区域的简单相加,而是功能的优势互补,是深度融合,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在 1 +3 功能区战略中具有特殊作用,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其传导和纽带功能,通过基础设施、体制机制的链接,增强扬子江城市群与沿海发展带、江淮生态经济区之间联系和融合,形成一个功能互补、协调联动、融合融通的江苏发展联合体。

  从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的战略谋划看,中部是短板。从目前来看,随着南通建设上海北大门和宁镇扬一体化战略的推进,东西两端跨江融合思路基本清晰,唯有中部地区融合的方向和重点仍不明晰,成为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软肋。因此,在着力建设江北新区、增强南京扬子江城市群的龙头地位,苏州与南通加快融合、一体化对接上海的空间格局下,迫切需要在扬子江城市群沿江北岸和中部寻找新的支撑点, 谋划和实施 “中部隆起” 策略,增强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地带的跨江融合,熨合南京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和沿海发展带,带动“三湖”生态经济区(或“三河”生态经济区, “三河”即运河、淮河与里下河) ,使之真正成为全省经济的“发动机” ,参与国内国际城市群竞争的“梦之队” 。

  三、加速推进扬子江城市群“中部隆起” ,建议实施“一轴一带一区” 战略, 发挥好 “跨江融合试验区” 的制度创新示范效应。

  按照远近结合推进扬子江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思路, 改变扬子江城市群“两头胖,中间瘦”格局,建议实施“一轴一带一区”战略,把中部地区打造成为扬子江城市群有标杆意义的新增长带,同时借助中部地区背靠苏北广大腹地的区位条件,为全省的

  生态经济区建设先行探路、积累经验。

  (一)一轴:城市群中部南北传导轴

  从基础设施看,扬子江城市群中部的支撑能力明显不足。每平方公里高速公路,扬泰镇3市分别是39米、44米、50米,远低于南京(81 米) ,无锡(70 米)和苏州(88 米) 。从高铁规划来看,南沿江正在建设第二条高铁,南通两条高铁在建、扬州一条高铁在建,而处于江苏地理中心的泰州目前尚无明确的高铁计划。从过江通道看,常州、镇江与北岸泰州之间的长江水道上,仅有一座泰州大桥。建议在扬子江城市群中部,打造无锡-常州-泰州-盐城跨江发展轴带,承担中部传导功能。这条轴带大体沿 S39、 S29 两条高速公路由南向北延伸, 跨越中部两岸 10 多个县(市、区) 。

  打造中部南北传导轴带,符合各方期盼。无锡、常州未来既要向东与上海、苏州接轨,也需要向北寻找扩张和辐射空间;泰州与苏南融合发展, 最直接和便利的, 是共同打造锡常泰都市圈;里下河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苏南发达地区的支撑和带动,需要一条轴带与苏南接轨。这条中部轴带与盐城连接,还将扬子江城市群与沿海经济带、 “三湖”生态区两大板块有机结合在一起,进行战略叠加,对实现全省 1+3 重点功能区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打造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南北传导轴带, 最为重要和紧迫的是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 建议省委省政府把泰州作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来建设,在泰州大桥和江阴大桥之间加密过江通道,加快盐泰锡常宜城际铁路和泰常过江通道建设, 超前谋划多个过江通道,进一步密切城市群中部两岸地区的沟通和连接,支撑扬子江城市群中部地区崛起。同时,进一步优化统筹江苏的航空发展布局,加强扬子江城市群中部航空交通体系建设,增强扬泰机场作为禄口机场的国际备用功能, 打造扬子江北岸和广大江淮地区的国际门户和航空枢纽。

  (二)一带:塑造北沿江特色绿色发展带

  就城市群北岸而言,南通致力成为“上海北大门” ,扬州逐步与南京同城化,因此,苏通大桥-润扬大桥之间 150 多公里的区间内,其产业发展应高度重视,并力求在省级层面科学安排,一方面积极接受南岸的产业转移,更要立足高远,彰显自己的特色。

  北沿江现有造船、新材料、物流、生物医药、精细化工、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已形成规模,但发展水平总体不高,需要嫁接高端创新要素,促进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转变。目前,北沿江3市仅有南通大学、扬州大学、泰州学院 3 所公办本科院校,尚无国内知名大学,创新要素匮乏。建议省委省政府支持通泰扬3市创新资源聚集,加快知名高校、研究院所等高端创新要素布点,补上这块短板。

  当前, 江北三市最大特色和优势仍是生态。 建议在 “兴高宝”等里下河地区重点发展大健康产业,在药、医、养、游、健等方面做足文章,同时,突出绿色低碳,对北沿江产业进行必要的整合,建立起低耗高效、高产优质、高价值的生态经济系统,充分彰显扬子江城市群的绿色特征。

  (三)一区:打造泰(州)扬(中)跨江融合试验区

  中央选择在京津冀中部腹地发展相对不足的地区,按照“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高标准打造雄安新区,其思路值得领会和借鉴。建议省委省政府从扬子江城市群中部选择“突破口” ,在跨江融合上先行先试:将扬州江都大桥镇以东、泰州市区南部,泰兴滨江镇,镇江扬中这片 400 平方公里的区域,定位为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扬子江城市群的未来发展,乃至全省发展、长三角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探索经验,创新模式。

  一是打造创新发展示范区。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使之成为承担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 为未来引领创新发展“探路” 。加快高端创新要素的集聚,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标志的先进制造业转型,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进军, 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围绕智能电网、石墨烯、物联网等产业) 。

  二是打造开放发展先行区。这一区域岸线资源丰富,可围绕建设长江下游江海联运中心港以及长江经济带国际航运枢纽节点,打造承南启北连接东西的综合交通枢纽,全面支撑扬子江城市群重要国际门户建设以及长三角城市群开放型经济发展。 借鉴上海自贸区、南京江北新区等成功经验,实行更加开放和优惠的特殊政策,借助负面清单等措施,加快构建与国际通行规则相适应的投资贸易制度,成为长三角国际高端制造业的重要承载地。

  三是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区。按照全新理念谋划中心城市建设、城镇建设和产业布局,充分彰显绿色、低碳特色,展示“水韵江苏”的滨江城市风貌,成为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的样板城市, 为全国提供可复制推广的城市发展新模式。

  ( 《群众》杂志社副总编、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 李程骅;江苏省社科联研究室主任 刘西忠)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