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汲取地方优秀文化 拓展思政教育功能
2025-03-18 08:55: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付欣怡 仇桂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为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遵循。地方优秀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合。不但具有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同时也经历了时间的沉淀,形成了稳定的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地方优秀文化既具有文化育人的通性,又具备地方文化浸润的特性,因此具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育人功能,地方文化蕴含思政教育的价值导向。地方文化具有独特的文化模式、思维方式、行为习惯。优秀文化饱含强烈的社会政治色彩和自觉的人文道德情怀,其所倡导的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创新素质、健康情感等对精神塑造和人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教育全过程,培育正确的人生观,坚定崇高的理想信念,陶冶爱国主义情感,发挥地方优秀文化优势,建设社会教育载体,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培育和增强学生对国家、民族、家乡、亲人深厚真挚的情感,传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从而建立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的长效机制。

文化功能,地方文化满足思政教育的精神需求。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地方文化能够提供丰富、有营养的精神食粮,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增强民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鼓励戏剧、电影进院校,加强博物馆与高校的学术融合,培育更多文化传承发展新业态,创作更多精品佳作,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从而满足精神需求,助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调控功能,地方文化规范思政教育的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期有效传承,得益于制度化、精英化、民间化互融共生的传承体系。而长期地方实践活动和思维意识形成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审美旨趣,它本身就传递着特定的价值意蕴、思维模式、言行规约。挖掘地方文化中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规范对行为调控的功能,有助于更好地弘扬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情感功能,地方文化凝聚思政教育的共识。人们在地方文化活动中表现出鲜活通俗的、生动典型的物质生活状态与精神生活状态。地方优秀文化因其独特的地域性、亲缘性和人文性与地方公民形成情感的共鸣,通过对地方社会的价值、信念、民族、历史、风俗等知识的学习,能够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感。健全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精神利益激励机制,可以通过理论宣传、文化教育、情感培育等方式提升人们的使命认知,以文化自信意识为荣。

整合功能,地方文化丰富思政教育的认知。地方文化因历史积淀形成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立足中华文化大视角审视地方文化,主动开掘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时代价值,激发中华文明优秀基因的现代活力,推动构建起新时代公民易于理解、乐于接受、符合表达习惯、富有时代内涵的社会主义新思想新文化,更好地发挥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方文化通过相互交融吸取符合自身需求的文化因子,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整合来促进各自的文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生活其中的人们产生着同化作用,进而化作维系社会、民族的生生不息的巨大力量。”作为社会主义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地方优秀文化能够使公民生成中华民族整体的身份认同、文化共鸣和文化自觉,进而凝聚起无坚不摧的文化号召力与文化创造力,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愿景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国矿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淮阴工学院苏北发展研究院;本文系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招标课题“江南文化功能与育人价值研究”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