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我国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升级,民生不断改善,社会和谐局面不断巩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权稳固都离不开意识形态工作强有力的支撑。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积累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的丰富历史经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十五五”时期奠定良好基础,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做好守正与创新。
第一,坚持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概念,反对割裂式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意识形态的论述特指德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把观念当成世界本原,颠倒了观念与现实的关系,但这并不代表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全部理解。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最基本的把握是:意识形态是一个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是在某一特定阶段呈现出来的。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在市民社会,任何一个阶级要能够扮演这个角色,就必须在自身和群众中激起瞬间的狂热。”也就是说,任何一个革命阶级在革命时候提出的口号往往代表着现实的普遍利益。但是,成为统治阶级以后,为了获得特殊利益,用“社会普遍利益”掩盖特殊利益,这个时候就成为了虚假意识。所以,从革命阶级到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一般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革命意识,革命阶级的意识和人类的现实普遍利益基本一致。第二个阶段是统治意识,革命阶级成为统治阶级,把自己的思想“描绘成唯一合乎理性的、有普遍意义的思想”。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第三个阶段是虚假意识,这个时候统治阶级维护的是狭隘的特殊的利益,但却打着全人类的旗号。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工人阶级的自我意识,是现实人类普遍利益的科学表达。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不会像其他革命阶级那样,成为统治意识以后就走向虚假意识,因为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是消灭阶级,所以它能够始终和人类普遍利益保持一致,能够引领人类走向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共产主义社会。总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不能仅仅抓住某一个阶段的意识形态特征,就认为这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全部理解。
第二,坚持守正创新不动摇,反对割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源”和“流”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造的马克思主义是源头;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潮流,是不断奔腾的、发展的浪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就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体两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体的,它们是真正的理论共同体、真正的科学理论体系。但它们又是两面的,马克思主义作为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作为一门科学,它揭示了物质世界运动的普遍规律,是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面对具体历史阶段、具体历史道路、具体历史任务,它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不断丰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学说指明了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整整一个历史大时代的基本矛盾、基本道路、基本方向和基本思想方法等。但是,需要通过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不断解决具体的问题。从大时代讲,我们没有超越马克思主义,不能忘记马克思主义这个“源”和“本”,忘记马克思主义就丢掉了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和基本的理论定向。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争与革命是十月革命时代的主题,如今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这也是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客观根据。
第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不动摇,反对任何削弱这个根本制度的错误倾向。现代垄断资本主义体系越发倚仗意识形态控制。同时,自媒体的发展和国内国际传播界限的模糊也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提出了挑战。为此,一方面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警惕文化帝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控制,引导互联网平台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在制度性保障下守好网络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要在党的全面领导下不断推动生产力跃升,为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提供根本保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思想领导权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第一领导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属于坚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中的一项根本制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的坚持、巩固和完善,一是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的创新,进一步探索最基本的重大理论问题。二是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努力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通过进一步推进“两个结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深厚的真理伟力和精神动力。
(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数字帝国主义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风险及应对策略研究”〈24CKS087〉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