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的人居环境
2025-04-29 09:4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严小兵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方面。《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中强调,新征程上,必须把美丽中国建设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人居环境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落脚点,构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的人居环境,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的必然选择。

以空间规划为构建的指引。国土空间规划是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布局的指南,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实现“三生”和谐的导引。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融合统一,实施“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让国土空间规划成为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对各类要素进行集中协调与配置。不断完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落实“三区三线”管控要求,解决空间功能交错、生态保护不足、耕地减少和城镇无序扩张等问题,保障生态安全,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衔接融合。统筹推进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切实提高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水平。以数字智能提高空间管控治理能力,助力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人居环境构建。

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生动实践。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做好河流湖泊、湿地、草地、森林、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等重点生态空间修复和治理,提高区域生态系统质量和功能,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满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需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学习借鉴先行地区的转化经验,结合不同资源禀赋,探索“两山”转化模式,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加快推进生态价值转化,实现生态富民。依托自然风光、特色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促进生态和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问题导向,让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结合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生态环境本底,分析影响推进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的突出问题,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学习浙江“千万工程”成功经验,借鉴“千万工程”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构建农村“三生”和谐人居环境的主抓手。围绕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持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确保粮食安全。强化科技赋能,创新经营体系,推动农产品优化升级,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抓住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卫生厕所、村庄整治等关键领域,做好农村污染防治,美化人居环境。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发展乡村文化,推进移风易俗,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新突破。将城市更新作为构建城市“三生”融合人居环境的主要抓手。通过城市更新,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空间提质增效。加大环境基础设施更新进度和力度,确保水土气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增加生态空间,推动社区、住宅绿色化、低碳化、适宜化更新改造,提升城市的美观度,让绿色成为城市的底色。推进生态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共融共建,让绿色成为生活的底色。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让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成为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人居环境构建的根本保障。实施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为绿色发展划定“边框”“底线”。完善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制度机制,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动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要素、全联动、全周期管理,建立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体系。完善后果惩罚制度,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体系,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完善生态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保护权责,调动各方参与生态保护积极性,推动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加快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综合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标准体系等多种手段,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以科学先进的认知理念、完备的制度机制、有力的法律保障,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和谐人居环境构建。

(作者单位: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和谐型‘社会—生态’关系的构建机制研究”〈23YJC840027〉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