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习近平总书记深情指出,年轻人能有更多发展机会等朴实的愿望,就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国青年发展事业的重要顶层设计,《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 (2016—2025年)》提出将青年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民族复兴和国家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实现了青年发展理论的与时俱进。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随着社会流动的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来到大城市中追逐自己的梦想,其生活境遇与城市绑定,构成“空间—人”的交互图景。在此背景下,2010年上海最先提出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2017年深圳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构想,建设友好的、有利于青年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城市空间已经成为共识。青年发展型城市拥有重视和促进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强调以青年发展为核心,将青年的需求和发展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
作为人才大省,江苏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工作,积极营造促进青年发展的环境。在2024年中国城市95后人才吸引力排行榜中,江苏有8个城市入围全国前40强,占比达20%。为进一步构建青年发展型城市,促进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是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以空间促进聚合,积极打造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是物理场所,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通过营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公共空间,可以为青年提供交流、互动的场所,增强青年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说,打造“青年触手可及的社交空间”是促进青年群体互相交往的必要条件之一,如很多城市的24小时书店成为网红,为青年阅读、思考、交流提供了场所。这些空间既能为社交“破冰”,也能维持青年重视的“边界感”“隐私”等。从城市融入的角度来说,流动青年人口的居住空间并不稳定,没有固定或熟识的邻居,因此更需要这样的公共空间让自己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建立“面对面”的关系。城市公共空间为各自关起门来“蜗居”的个体提供了一个“走廊”式的通风之处,就像传统熟人社会的村口、单位制共同体的大院,这个空间“附近”的人都可以走进这里。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苏州深入推进青年发展主题空间建设,用实地场景切实展现“苏州对青年更友好”的理念。南通打造“青年人才驿站”,为短期住宿、信息获取、学习成长、互动交流配备各类公共服务空间,成为青年人才融入城市的“温暖第一站”。
以文化创造互动,营造城市文化休闲环境。近年来,城市中的一些文化活动活跃在青年群体之中,如街舞、桌游、密室逃脱和话剧等,这些活动正是促进青年群体自由发展、充分互动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参加文化活动是青年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将人的时间分为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其中自由时间即是人可以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包括“进行其社交活动的时间,自由运用其体力和智力的时间”等。在此过程中,文化活动的多样性丰富了个体满足自我需求的渠道,体现了个体化时代的个人选择,青年的个性不断形成。另一方面,文化活动对群体参与的要求创造了青年之间充分互动的契机,作为在非正式场所开展的非制度层面的活动,青年更容易打开自我,在此找到“共同性”并融入集体的氛围中,进而建立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因此,在打造公共空间的基础上结合文化休闲功能完善设计,能更好地“暖场”,为青年群体基于共同爱好形成和谐美好的关系创造条件。如苏州举办的“青年文化节”,举行剧场美术馆、夜行派对、艺术盲盒等主题活动,为青年人才交流互动搭建平台。
以网络联结虚实,引导有温度的社会氛围。在信息化的时代,网络空间作为城市中隐藏各处的“虚拟空间”,早已无处不在。虚拟空间被认为促进了新形式的社群及社会接触方式的发展,摆脱了真实空间的诸多限制,为青年提供了各类平台表达自我、休闲娱乐或学习提升。同时,也要看到虚拟世界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短时、碎片化、充满风险的网络社交无法真正满足青年群体的情感诉求,也终究无法形成持久性的关系。尤其对于流动青年人口,身处陌生的城市,相比于网络中“冰冷”的文字和“单薄”的话语,面对面交往可以提供更加“立体”的信息、更加真实的情绪和更加温暖的陪伴。因此,需要引导虚拟世界“实”化,利用网络技术的便利性吸引青年的关注、创造沟通的契机,在此基础上搭建现实世界的平台。如“青春南京”官方公众号发布青年生活有关信息、在网络APP上发布和申请“宁青驿站”项目、豆瓣同城发起的兴趣小组开展线下活动等。新技术带来的社会交往方式的全面变革已经模糊了真实社交和网络社交的边界,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共同构成了青年所处的“城市空间”,培育公平、洁净、民主和安全的城市温度。
综上,通过城市空间打造、文化环境营造和社会氛围引导可以有效推动青年在城市中的社会融入,为青年成长成才创造良好条件,推动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未来,通过持续构建尊重青年个性发展、包容青年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可以吸引更多青年扎根城市、建设城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活力,实现青年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共赢。
(作者单位:省社科联。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空巢青年’社交方式研究”〈21SHC001〉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