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加快推动江苏纳米材料产业链现代化
2025-04-29 09:3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王冀宁 陈红喜 陶佳佳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把握新材料技术与信息技术、纳米技术、智能技术等融合发展趋势,推动新的主干材料体系化发展,强化应用领域的支持和引导。其中,纳米材料是新材料领域最具发展潜力的前沿方向之一。江苏应立足制造强省优势,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延链”工程,锻造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全链条纳米材料产业集群,助力我国在全球科技博弈中掌握主动权。

江苏纳米材料产业链发展挑战

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江苏纳米材料产业链在开发周期、投资、协同发展、自主研发等方面面临一系列挑战。

生产“建”链效率待提升。纳米材料制备存在技术设备门槛高、工艺参数控制难等痛点,传统试错式开发周期长、转化率低,导致产业链布局呈现高端环节研发不足、同质化竞争的特征。

资金“补”链投资需整合。当前产业投资呈现“点状支持”特征,资金分配聚焦单一项目或环节,尚未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联动效应。

生态“强”链协同待突破。江苏省纳米材料产业链生态协同存在创新资源区域集聚明显、学科壁垒制约原始创新等现实情况,致使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动力不足。

创新“延”链自主研发需加强。江苏通用基础原材料缺少标准化“设计—制造—评价”共享数据库。多数企业陷入“技术引进—代工生产”低水平循环,使得“江苏制造”的纳米产品缺乏“江苏创造”元素。

多维发力,提升纳米材料产业链韧性

为应对挑战,江苏需从各维度发力,全面提升纳米材料产业链韧性。

重构“建”链机制,提升产业发展效率。加大金融扶持力度。拓展全省纳米材料产业主题基金支持范围和力度,对新材料领域急需的进口关键生产设备给予税收优惠。充分发挥省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纳米技术项目,对创新性好、产业化潜力大的项目给予全链条创业资金资助。完善顶层设计布局。建立“实验—中试—应用推广”一体化的研发体系,为中小企业提供新材料定制开发、中试工程、产线设计等研发服务,重点解决“技术开发”环节难题,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融合智能技术缩短开发周期。加快突破纳米材料产业发展的工程化问题,提高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发展“理性设计—高效实验—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深度融合新型材料研发模式,通过数据驱动的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材料性能预测模型,缩短材料筛选与新材料开发周期。

完善“补”链机制,夯实纳米材料产业基础。实施“链长制”投资模式。由产业链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共同申报国家重大专项,设立“链长基金”,由链长基金按产业链关键环节分配资金,确保资金流向“卡脖子”技术和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建立动态评估机制。按季度对产业链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估,根据产业链发展需求动态调整资金分配比例,对绩效突出的项目给予滚动支持,对未达预期目标的项目及时优化调整,确保资金使用效率最大化。高效沟通精准服务。对纳米材料产业链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园区实行领导干部包联服务全覆盖,围绕技术改造、研发创新、上市培育、数字赋能、扩大投资等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畅通纳米材料企业与各有关部门沟通渠道,建立长效协调机制。

深化“强链”机制,推进产业交叉融合应用。组建产业发展联合体。聚焦光刻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优势产业领域,鼓励全省领军企业如纳米材料“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联合各地高校院所成立纳米制造创新联合体,积极探索揭榜挂帅、赛马制等科研组织形式,重点突破纳米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加强跨区域协同发展。加快建设苏南苏北纳米产业协同平台,在苏北地区建设纳米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促进苏南纳米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向苏北流动,推动苏南与苏北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对口合作,共同开展纳米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推进产业交叉融合。推动“纳米+”赋能传统材料产业优势再造和换道领跑,通过纳米材料产业与传统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对现有先进有色金属、钢铁材料、先进化工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等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技术赋能与高值化利用,加速向新材料强省转变。

强化“延链”机制,多方护航创新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从战略高度重视和研究纳米材料产业的知识产权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中小企业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推动孤立专利技术向系列专利技术转移,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材料牌号与技术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院,深入产学研融合机制,精准对接纳米材料产业需求培育创新人才。同时,优化校企“双导师制”,聘请企业高管担任产业教授,选派青年教师赴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持续深化“三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成熟的国际化教学平台。打造龙头企业集群。推动全省优势企业实施强强联合、跨地区兼并重组、境外并购和投资合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快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尽快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同时要加快培育和拓展纳米材料消费市场,特别是中高端市场,以需求带动发展,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作者分别为江苏省政府参事、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二级教授;南京工业大学应急治理与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南京工业大学社科处处长、教授;南京工业大学课题组成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