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一重大论断既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的深刻阐释,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必须全面、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这一重大论断的丰富意蕴,自觉贯彻实践要求,着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深厚的人民性。“现代化为了谁”是判断现代化性质的重要标准。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着资本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现代化类型。资本主义现代化标榜追求和维护民众利益,但绝大多数普通人未能、也不可能真正公正、平等享有现代化成果。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它以增进全体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定不移把代表和捍卫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价值遵循。“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充分表明: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而不是少数人的现代化;是14亿多人均衡共享现代化成果,而不是少数人独享现代化成果;是促进14亿多人全面发展的现代化,而不是物质主义膨胀、仅是单向度的人的现代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自觉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定站稳人民立场,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广泛汲取人民群众蕴藏的磅礴伟力;另一方面要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民造福的价值导向,花大力气破除人民群众享受现代化成果的体制机制障碍,让人民群众更加公正、平等、均衡地享有现代化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我们的现代化既是最难的,也是最伟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之所以是最难的,从“人口规模巨大”维度看:一是推动14亿多人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壮举,没有可供直接照搬照抄的模式、道路或经验,一切都需要在摸索中艰难前进。迄今为止,全世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地区不超过30个、总人口不超过10亿人。但是,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些现有的现代化实践路径难以有效回答拥有14多亿人口、仍处在初级阶段的超大型社会主义国家怎样建设和实现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如果生搬硬套,将会产生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里面蕴藏着丰富系统的现代化理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积累了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但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再版,不能照搬照抄他国经验。这就意味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在没有可供直接借鉴的成熟模式状态下往前推进,其难度可想而知。二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调整,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任务更加艰巨。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任务,其实质就是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诉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还不能完全满足人民全部的现实利益诉求。与此同时,由于各种错综复杂原因,每个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不尽相同,人与人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诉求矛盾甚至严重的利益冲突。但是,中国有14亿多人口,这极大地增加了国家协调利益矛盾和冲突的难度。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表明中国式现代化并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这就要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要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现代化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以科学的、与时俱进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破解人口规模巨大、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有难题,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战略定力和战略自信。另一方面要立足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要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主动对标对表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在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生态、提高发展效能方面下功夫,有效解决各种“堵点”“痛点”“难点”问题,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发展风险,努力完成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优势。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人口规模巨大既凸显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艰巨性,更蕴藏着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化、其他类型现代化难以具备的显著优势。一是奠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坚实主体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人。没有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无从谈起。我国人口规模巨大是客观事实,也具有新的特点。例如,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21年已达57.8%;我国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2亿人,拥有9亿劳动力,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拥有如此规模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优势是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个人赐予的,而是党领导人民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干出来的。这么大规模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力夯实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根基。二是人民群众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强劲动力。“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群众中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每个人都蕴藏着一定能量,14亿多人在一起就构成了极其巨大的能量集聚体。人民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最牢固的靠山。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必将遭遇到很多难以预想到的风险和挑战。如果能够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把蕴藏在个体深处的能量激发并高效释放出来,实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真正发挥14亿多人口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真正把规模巨大的人口红利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能,有效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难题。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增强了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志气、骨气、底气。这就要求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要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整体素质,真正把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大国直至建成人才强国。人才是第一资源,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自觉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培养和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体推进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国家建设,不断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加快建设更高质量的人才大国,早日建成社会主义人才强国。另一方面,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和应有之义,汇聚和释放14亿多人的巨大能量必须坚决贯彻党的领导。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提高党的建设质量研究”〈项目号:22AZD024〉和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论述研究”〈项目号:2020SJA1340〉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