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着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
2022-12-06 09:12: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张晓东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基础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具有奠基性作用,可以为拔尖人才的顺利成长提供有力支撑,因此,站在“人才是第一资源”的高度,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成为推进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抓手。

着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切实推进因材施教的需要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孔子提出的教育思想,他针对自己学生的不同性格和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化和引导,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因材施教要求我们要关注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发展机会和发展平台。拔尖创新人才在学生时期是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在某些方面或某一方面具有超常的智力表征,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特别出众,我们通常将他们称为“学霸”。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些学生具有一些特殊的智能,可以说他们在某些方面已经超越同龄人,具有将来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潜质。由于学校班级授课制的基本设置,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都是统一的,不能满足他们学习某些领域更多知识的渴望,所以,要为这些学生设定不同的学习目标、提供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满足他们的发展需求。对这些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就是因材施教,就是让他们以符合自身逻辑的方式成长。反之,如果我们不能考虑到这个学生群体的需要,仍然以常模化的标准对待他们,恰恰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学习意愿。

着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深化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本质上就是促进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衡量教育进步的根本准绳,而人的发展实际上就是教育的内涵跃迁。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教育已经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而内涵发展则着重体现在人有没有成为教育的中心,学生有没有得到真正的尊重和关注、有没有得到适合自己的发展,因为只有回到人的健康成长才能体现教育发展的人学诉求,才能闪耀灿烂无比的人性光辉。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改革,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水平上得到进一步提高,这样才能真正把基础教育推上一个更高的平台。而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就是对人的充分关注,是对学生群体中那些超常儿童的呵护,这些超常儿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学习的要求和需求更加强烈,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不过,这种关注并不仅仅是着眼其特殊素养,而是强调要以超常儿童的某些特长和素养为突破口,撬动并实现他们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深入推动素质教育的践行,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这才是对这些超常儿童的真正关怀。

着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更高需求,就是要让公平正义之光照亮每个家庭、每个学生的成长之路。对于这些超常学生的家庭来说,他们当然希望学校教育能够充分关注自己的孩子,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能够实现人生的最高体验,实现他们的美好梦想。如果教育能够对这些学生的发展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公平与公正,因为孩子代表着家庭的未来,让不同的孩子得到适切发展就会让他们的家庭真正满意,这就是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我们强调关注超常儿童的发展,绝不意味着必然会忽略和放弃其他学生的成长,学校教育是一个超复杂的构成系统,包括不同的领域、载体、空间,我们的课程改革始终强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们会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和平台,其他学生同样会得到帮助。关注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就是通过为超常儿童提供适切帮助,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父母有一种强烈的获得感,从而真正认同和肯定教育的发展进步,恰恰就是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积极贡献。

着力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是推动伟大民族复兴的需要

当今世界发展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形势日趋复杂、后疫情时代已经来临、经济全球化遭遇困境,中国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一挑战折射到教育领域中,就是迫切需要进行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为了在越来越激烈的世界性竞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狠抓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通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升综合国力,从而站在新一轮世界性竞争的制高点上,从人力资源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这是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从这个角度而言,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和未来价值,事关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事关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事关基础教育的基本走向。站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进行思考,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深入推进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养,为拔尖创新人才铺平成长之路。基础教育必须根据国家发展的长远要求,不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进行培养内容和培养方式的创新,进而在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上取得成效,才能发挥基础教育对国家发展的先导性和奠基性作用。

(作者为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