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赓续红色血脉,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
2022-12-06 09:10: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高 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全党要把青年工作作为战略性工作来抓,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革命文化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与拼搏、牺牲与奉献汇聚而成的血脉记忆,尤其是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蕴含了强大丰富的教育能量和持久深厚的精神动力,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生动的教材。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应该是弘扬、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阵地。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革命文化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必须紧扣立德树人这一落脚点,既要突出物质拓展,又要强调精神传承,深入挖掘其理论价值,多维展现其底蕴魅力,从而引导学生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着力从革命文化中凸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马克思主义文化之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魂,是发挥其育人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借助革命文化打造一系列的红色课堂、红色活动、红色项目,打通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维度,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养分,着眼当下,自信自立,守正创新,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加强理论研究,深入挖掘革命文化思政元素

用革命文化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找准切入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讲好党的历史,有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尤其是大学生中的党员、团员,更好地把握党团百年历程的脉络,引导他们不忘“跟党走”初心,坚定理想信念,继承革命传统,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总结和提炼革命历史中“人、物、事”蕴含的理想信念、革命传统、奋进精神这些积极元素,深刻剖析其中包含的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探索前进的精神意志和青年先锋以中华复兴为己任接续奋斗的高尚品质,作为对青年学生信仰塑造、情怀培育的生动教材。进一步深化对革命文化的理论研究,有助于在历史观上进行定义和定位,在本质观上进行定量和定性,在价值观上进行定调和定向,形成相应的理论体系。同时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将理论研究成果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转换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表达,让学生首先在知识层面明晰其历史脉络和本质内涵,为青年学生在价值层面产生情感认同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重现红色场景,拓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开展革命文化的学习与弘扬,用好红色资源,既要讲好道理,也要讲好故事。当代大学生在认知形式上呈现出图像化、碎片化的特征,在接受信息上注重立体化、体验化的感受,交互式、沉浸式的场景让故事导入更加丰富,信息传递更加迅速。将红色场景和人物多形式地重现,有利于讲好故事,将思想政治教育具象化。一方面,以建筑、人物雕塑、纪念碑等多种展现方式,构建革命文化路线,打造红色地标。革命文化的实地感受,能够做到寓情于境、寓情于事,更容易让学生身临其境,形成画面感,继而产生更为强烈的感染力。这种场景链接下的情感培育,更为直观,效果也更加明显。另一方面,以实物展览、场景再现、虚拟现实等多种手段,建设革命文化交互式叙事空间,帮助学生通过场景感知、体验进而达到理解、认同。探索选择和设计更多场景元素,充分运用网络媒体,VR、AR、MR数字技术等,营造层次丰富、适应多感官形态的教育场景,拓展青年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广度和深度,从“场中看”“场中做”到“场中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连接、体验、升华的多维联动。

践行实践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合一

列宁曾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把革命文化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重要一环。革命文化的实践活动,应遵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规律。一方面,须将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在“行”中进一步加深“知情意”的感悟,即在实践中加深爱国情怀的培育和养成。另一方面,要做到认识和行动的辩证统一,由“知”作为起始点,通过“情、意”的浸润感发,最后落到“行”上,即将爱国情怀转化为报国行动。进一步扩大革命文化实践活动辐射面,建立一批大学生革命文化实践基地,带领学生们通过参观、讲座、报告会等,深入学习、感悟革命文化,在实践中引领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进一步增强革命文化实践活动实效性,重点打造一批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项目,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到史料档案搜集整理、展览宣讲、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等实践环节或志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历练中更直观更全面地了解革命文化,加深对党的历史的认识,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信仰与使命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入脑入心,同时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勤勉实干和艰苦奋斗精神,鼓励学生践行正确的人生志向,努力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作者系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9SJA0022〉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