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重建农民对脚下土地的信心
2020-05-22 15:44: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中共江苏省委副书记 任振鹤

编者按:此文系省委副书记任振鹤同志阅读《写在大地上的论文——赵亚夫农业论文集》一书后的感言。赵亚夫同志是全国时代楷模、我省农科战线重大典型,他数十年扎根茅山老区发展农业、致富农民的先进事迹和宝贵精神令人感佩。他一辈子植根“三农”事业、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成果和智慧结晶,对全省基层党员干部和广大“三农”工作者都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2014年12月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明确要求我们“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把四化同步真正落到实处”,这对江苏是极大的鼓舞和激励。5年多来,全省上下以总书记谆谆嘱托为动力,推动“三农”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显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笃定前行,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深化,乡村面貌风貌焕然一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位居全国前列,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亿斤左右,不仅把8000万江苏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更使农业这一传统产业、弱质产业发展成为富民产业、活力产业、有奔头的产业。

丰收的果实无不源于汗水的浇灌。我省“三农”发展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千千万万农民的辛勤耕耘,也离不开以赵亚夫为代表的广大农科专家的默默奉献。赵亚夫同志怀着对“三农”事业的满腔热忱,把发展农业、致富农民作为人生追求,五十年如一日扎根茅山老区、扑身田间地头,用毕生精力践行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铮铮诺言。他亲手创立的“戴庄模式”,找准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统”“分”互动的结合点,不仅有效破解了千家万户小生产无力应对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难题,而且探索形成了农业科技推广、职业农民培养等管用做法,带领老区农民走出了一条从“务农受穷”到“以农富农”的蝶变之路;他积极推动的丘陵开发“句容模式”,打开了茅山老区农业发展的新天地,使过去“不受待见”的丘陵岗坡地变成发展高效农业的“一方热土”,让老区农民重新找回了对脚下土地的信心。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直接帮助数万农民脱贫致富,却从未收过农民一分钱;戴庄农民合作社年销售近亿元,他自己却没有任何股份,被群众誉为“点燃大地的活雷锋”。在茅山老区有一句话广为传颂,就是“要致富,找亚夫”,简简单单六个字,表达的是农民群众最朴实的心声,树立的是人民公仆最宝贵的口碑。

田野里的实验最有说服力,大地上的论文最具生命力。《写在大地上的论文》一书,是赵亚夫同志数十年植根“三农”领域的成果总结与智慧结晶,书中既有“四化同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深度思考,又有践行“两山”理论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前瞻研究;既有茅山老区乡村振兴的系统谋划,又有丘陵地区农业开发的躬行实践;既有科技助力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范例,又有创新发展农民合作经营的成功探索。这一篇篇心血之作,不仅是研究茅山老区农业农村发展的生动教材,对全省“三农”发展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其背后展现的坚韧执着、与时俱进的不懈追求,彰显的科技兴农、产业富农的实践智慧,蕴含的扎根农村、情系农民的深厚情怀,更值得我们每一名“三农”工作者学习和借鉴。

农业稳则天下稳,农民安则天下安。当前,江苏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关口,无论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还是谋划“十四五”发展、开启基本现代化新征程,都迫切需要更好发挥“三农”压舱石作用,迫切需要更多赵亚夫式的“三农”工作者挺身而出、矢志奉献。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提出的“在现代农业建设上带好头、领好向”殷切期望,以赵亚夫同志为标杆,带着强烈的“三农”情怀和责任担当,在乡村振兴主战场奋发有为,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积极作为,在强村富民最前沿实干善为,努力让农业成为更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更加美丽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更为幸福的群体,不断开创全省“三农”事业新局面,为加快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