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十年扶贫护花开
2020-08-24 15:35: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马施喻

2009年初夏,到如东县委组织部工作不久的我,就接手了一项任务。未曾想,这项任务整整持续了十年。

一直以来,县委组织部机关都延续着一个传统,每个科室联系帮助一名贫困学生,帮扶形式多样,所需资金由科室人员自费共担。2009年,新一轮帮扶计划实施,由我去对接联系。

初见,意料之中的意外

在实地走访贫困学生家庭过程中,一个名字十分好听的小女孩引起了我的格外注意。当邻居把我们领到她家时,家中没人,门未落锁。虽然有过一定的思想准备,但望一眼屋内,我们还是着实吃惊和揪心。这是真的家徒四壁,三间破旧瓦屋,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和电器。隔壁邻居纷纷说,这是一个苦命的孩子,很小的时候母亲和爷爷奶奶相继因病去世,相依为命的父亲两年前又遭遇车祸,腿脚落下残疾,没有文化知识,只能靠种几亩田为生,家里可以说是一贫如洗。大家还说,这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家里再穷再苦从没抱怨,学习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放学回来自己洗衣做饭。在她家的所见所闻和她美好的名字形成强烈的反差,顿时让人心生同情。而接下来到学校见到她的那一幕,更让人无法忘怀。

当班主任老师领着她到办公室时,她那比同龄人瘦小很多的身体紧张得微微发抖,一只手紧紧抓着老师的衣角,惊恐地望着我们。当我们表明来意,询问她学习生活上还有哪些困难时,她才稍稍放松下来,但依旧低头少语。我们鼓励了她几句,并将同事们凑起来的慰问金交给班主任代为保管。

这是我和小女孩的第一次见面。在回去的路上,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当时就产生了一个念头,要把她作为我们科室的帮扶对象,一直帮助到她能自食其力为止。

不久之后,由分管部长带队,我们带着牛奶蛋糕等慰问品再次来到她家。考虑到她既缺书籍教辅资料也没有学习用的电子产品,我们特意买了本《辞海》电子书,里面内置了大量中外名著和各科书籍。小女孩接过电子书,迫不及待地坐到床边打开包装,眼神中充满了久违的喜悦和快乐。这一次,我们也见到她体弱憔悴的父亲老时,对她家的实际情况作了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临走,我们把事先购买的几只装有母鸡的纸箱子交给老时,叮嘱他说,这几只蛋鸡就养在房前屋后,每天给孩子煮两个鸡蛋吃,因为她瘦小的身体实在让人心疼。

增收,摆在面前的头等大事

回到村部,我们和村干部一起商量小女孩家的脱贫问题。经过初步分析,我们认为家庭收入结构单一是贫困主因。纯粹耕作几亩农田,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不仅劳作强度大,小女孩父亲的身体状况也不能承受。最关键是收入较低,一年下来,一熟水稻一熟小麦,最多再套种一些油菜、蚕豆等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不会超过一千元,当务之急是要想办法开源增收。

之后的一个多月,我和同事们,还有村里的干部,都在为小女孩家的增收问题开动脑筋。经多番打听了解到,临近镇上有企业正在招辅助工,劳动强度不大,但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这一块又是小女孩父亲所欠缺的。于是,我们又联系了县人社局和职业中学,利用在各镇区开办职业技能培训班的机会,为他争取到免费参训的名额。培训结束后,小女孩的父亲也顺利进入企业打工,虽然每个月只有几百元,但总算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小女孩的父亲离开土地之后,我们又请村里帮助联系附近的种粮大户,将她家的几亩田流转了出去,每年又多了千把元的收入;我们还请畜牧专家精选良种山羊,并送去饲料……

在这之后的几年里,我和领导同事们每年都会去她家几趟,特别是逢年过节,除了送上慰问金、米油鱼肉等生活物资,也为她添上几件新衣服,置办一些文具书籍等学习用品。那年她考入高中,原本做教师的单位同事特地找到学校,说明她家情况,同时照顾到高中学生的自尊心,悄悄帮她申请了部分学杂费减免。同事们也定期凑一些生活费,交给小女孩的班主任,请他代我们偷偷往小女孩的饭卡每个月打五十元,确保她吃饱吃好。

贫穷,但有一颗富足的心

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穷人家的孩子也常常有源自内心深处的自卑。我们在与学校老师交流以及与小女孩接触中都发现,小女孩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也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表现自己。作为组工干部,我们也深知,独立健全的人格,对于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性。

所以,在与学校老师进行沟通后,我们鼓励她多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每次取得进步后,多加油鼓励,让她逐步融入班级和学校的大集体。我们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时间,轮流带她去县内的红色景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现场、风景名胜参观学习,帮助她开拓眼界、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同时,我们也鼓励她在假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特别是跟各高校到我县社会实践的大学生哥哥姐姐进行面对面沟通、零距离交流,用大学生热情洋溢的青春生活感染她、鼓舞她。在这个过程中,她也成功与南京某高校的一位学姐结成笔友,保持正常书信沟通,相互鼓励促进。慢慢地,我们在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同龄人少有的成熟与稳重,更看到了难得的自信的一面。

扶智,一家人的根本出路

经过各方三年的共同努力,她不负众望考取南京的一所专科学校,在大家的共同帮助下,筹齐了读书的学费。这时,正值全县打响“脱贫攻坚战”,而她家也被正式确定为我们单位的扶贫挂钩户。经过县镇村三级研判,确定她家的扶贫重点是“扶智”,把她培养成才是她家的根本出路。明确方向之后,部领导带领大家多次来到她家,现场会商会办,帮助协调解决问题。同时,部机关落实专人,每季度上门走访一次,定期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

然而,就在她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我突然接到村干部的电话,说她回到家看到父亲糜烂性胃炎发作,家里没人照顾,萌生了退学的念头,想要找个地方打工。我们当即与镇上联系,直奔她家做工作。镇党委书记带了一大包胃药和养胃食品,拉着他们父女俩动情地说:“老时啊,你这辈子就吃的没有文化的苦,可不能再让丫头受这个害呀!这么大个孩子现在能挣几个钱?你们家要想真正脱贫,必须把学上完,找到一个正儿八经的工作,这是唯一的办法!你们现在有什么困难,我们来解决!”

随即,村里安排包组干部和左右邻居,在她父亲发病期间早晚上门来照顾饮食起居。同时,我们和镇村共同商量,给她在暑假期间安排了一个实践岗位,在离家不远的村部实习。随后的每个寒暑假,我们都会想方设法帮她找到勤工俭学的机会。镇上招商引资落户了一个大型通信服务公司,经过与企业协商,作为特例,为她一直保留着一个假期实践岗位。而她父亲也再次经过镇劳保所组织的岗前技能培训,跟着我县的建筑施工队伍外出打工,每年都有一笔稳定的收入。

看着他们一家的生活有了奔头,看着曾经那么内向的小姑娘越发成熟和自信,我们都发自内心地感到高兴。

转眼间就到了毕业季,我们还惦记着给她在老家或是县城介绍一份工作。忽然一天,收到她的好消息。电话里是掩饰不住的欣喜:“我找到工作啦!在南通一家上市公司做质检,我很喜欢这个岗位。谢谢你们,这么多年……”

2019年底,她家和另外300多户一起出现在我县最后一批脱贫名单。十年磨一剑,我们终于把一个家庭从贫困泥潭中拉了出来,终于让一个孩童走出阴霾迎来阳光,也终于完成了当初的心愿。随着一个又一个家庭摆脱贫困,我们即将迎来脱贫攻坚的最终胜利,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发展上将首次整体消除绝对贫困。在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中,能够亲身参与并见证,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作者系中共如东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主任)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