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浙江如何加快发展“三新”经济
2020-03-04 15:26: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杜伟杰 邱 靓

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已经成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浙江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充分认识和把握自身条件,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探索创新实践载体,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推动新经济蓬勃发展,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

“一号工程”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

数字经济具有更少依赖土地和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更多依靠知识等创新要素的特征。发展数字经济,是浙江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确保优势更优的主动选择。

突出战略引领,以“一号工程”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早在2014年,浙江率先提出把发展信息经济作为抢占未来制高点的战略选择。2017年12月确立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其后历年均对此作出明确部署。由信息经济到数字经济,不仅仅是名称的简单变化,而是充分把握数字化发展特征作出的战略迭代、决策升级,目的就是不断构筑数字经济新优势。

突出“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主线,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强。2018年9月,浙江印发《数字经济五年倍增计划》,明确了路线图、时间表。2019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实现14.5%的高速增长,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在产业数字化方面,全力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依托数字经济赋能,规模以上工业劳动生产率从2013年的人均16.78万元,提高到2018年的人均22.5万元。

突出新阶段新特征,以数字经济引领“三新”经济发展。数字技术创新代际周期大幅缩短,数字技术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推动技术创新由单一技术单兵突进向群体性技术突破加速转变。浙江充分把握新一轮科技变革“一主多副”格局、交叉融合态势,先后发布人工智能专项规划,加快推进5G产业发展,率先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以数字技术的突破带动引领“三新”经济的发展。2019年浙江省“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25.7%。

以超常规力度补齐科技创新短板

高端人才和大院名所偏少、“国字号”创新大平台缺乏是浙江面临的短板。2017年,浙江提出“以超常规举措实施高等教育强省战略”;2018年,正式实施“科技新政50条”,以“六招五十式”剑指“超常规建设创新强省”;2019年,提出“以超常规举措加强青年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接连几个“超常规”,表明浙江补齐科技创新短板的决心。

强大学:补齐高等教育短板。浙江高等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此,一方面大力推动省内大学建设,集中力量推进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西湖大学建设,全力推动由原来浙江大学“一超”向“四强”转变;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外高等教育资源,通过加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支持各地、各高校引进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

强人才:补齐高端人才短板。高端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领军型、灵魂型高端人才匮乏,是浙江人才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自2016年以来,浙江陆续实施“人才新政25条”、“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引进外国人才专项意见等一批关键性、枢纽性政策,创新高端人才遴选机制,探索顶尖人才实行审议认定、青年人才实行举荐制、创业人才通过第三方组织遴选等方式,针对青年科技人才设立省“千人计划”青年人才专项,以非常之力聚非常之才。到2019年,浙江共有20名外国专家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连续6年列全国之首。

强平台:补齐创新平台短板。浙江集政府、高校、企业等多方力量,全力建设一批大科学装置、产业创新中心、大工程中心、国家及省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平台。2017年9月,浙江省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共同出资成立之江实验室,着力创建网络信息国家实验室,开国内先河。2018年2月,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获批,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容量最大、应用范围最广的超重力多学科开放共享实验平台。

以勇立潮头的理念与时俱进创新实践载体

顺应新经济发展趋势,推出创新实践载体,是浙江始终坚持的做法。从具有普遍性的经开区、高新区,到贴有明显“浙江标签”的特色小镇、“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再到一体化的科创走廊,打出了一套迭代升级的实践载体创新“组合拳”。

着眼改革创新,打造特色小镇金名片。2014年8月浙江启动谋划的特色小镇建设在有限的空间里集聚创业者、风投资本、孵化器等高端要素,促进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耦合,成为承载发展新兴产业、激发创新动力的重要平台。2019年9月,顺应发展需要作出了加快推动特色小镇迭代升级、打造特色小镇2.0版的决策部署,进一步突显了特色小镇作为新经济培育的重要平台作用。

着眼未来产业,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17年11月,浙江提出要“超前谋划布局一批重量级未来产业”,“着力建成若干‘万亩千亿’级新产业平台”,抢占新产业制高点。所谓“万亩千亿”就是具有万亩左右空间、产出在千亿元以上,且每个新产业平台只聚焦1个主导未来产业,以打造千亿元级规模的产业集群为目标。2019年3月,发布《关于高质量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的指导意见》。2019年4月,杭州万向创新聚能城产业平台等首批7个平台名单出炉,标志着这一“顶配版”的产业平台正式落地。

着眼一体化发展,打造“串珠成链”区域协同创新平台。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更加注重区域间互联互通和彼此交融。浙江主动谋划高新技术产业新布局,初步形成了以“四廊两区一带”为主体的高新产业平台布局。“四廊”即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G60科创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温州环大罗山科创走廊,“两区”即杭州、宁波温州两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带”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带。同时,发挥好高新产业平台“串珠成链”“连线成网”的串联作用和扩散效应,促进区域间要素流动、产业联动。

“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发展新经济,离不开肥沃的创业创新土壤。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推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默契配合、良性互动,全力优化创新创业环境。

突出包容审慎,打造宽松自由的发展环境。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新经济的“加法”和“乘法”。一方面是尊重市场,打造有效市场。坚持市场化取向改革,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不干预企业发展,不为企业设限。另一方面是包容开放,打造有为政府。积极涵养并不断增强政府对企业的服务意识及“店小二”精神,对新生事物包容开放,因势利导帮助企业发展。

突出规范高效,打造便捷便利的制度环境。深入推进科技创新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快“科技大脑”建设,推进减环节、减材料、减次数、减时间,实现省级56个科技业务事项网办率100%、掌办率达98%、零跑率98%、承诺办理时限压缩63%、材料电子化率100%。改革项目评审立项流程,探索首席专家负责制。项目评审立项时间从120个工作日减到45个工作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时间从240天减到80个工作日。

突出生态集成,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的保障环境。以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十联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目标,全力打造全要素、全链条的保障环境。构建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聚焦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组织实施一批省重点研发项目,通过财政补助支持,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充分发挥政府基金引导带动作用,设立国家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建设,累计培育创建省级综合体120家,为广大科技型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