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新加坡“义工”体系的制度支撑
2020-03-04 17:21: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张春龙

志愿服务是一种自觉自愿帮助人但不获取报酬的社会公益行为,它往往被认为是衡量现代社会文明和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标志,有利于增强人们的奉献精神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使社会更具凝聚力。在海外,志愿者一般被称为“义工”。新加坡的义工身影遍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并被视为公民参与社区服务与公共服务的一种形态,不仅组织化、常态化、规范化,而且基本形成了一个近乎全民参与的体系,对新加坡的国家治理与社会和谐发挥独特作用。

教育制度:培养“我是义工”的自觉意识

对于新加坡普通市民来说,抽出部分时间来做义工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无偿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对于很多新加坡人来说是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这种意识和行为,是与新加坡的教育制度分不开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从小就要求做义工(最初主要是一些简单的社区服务)来培养善心、爱心。在新加坡的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校必须留出一定的课时组织学生做义工。学校会对学生做义工的经历做详细的记录并作为对学生评价的一部分。中学往往会组织一些义工活动,比如,新加坡专业教育培训中心会在中三学生中组织“小小企业家、爱心送万家”活动,在中四学生中组织“伸出援手、服务长者”的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除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在培养义工意识方面也起到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家长及政府高官以身作则带头做义工,起到了良好的率先垂范效应。前总理李光耀就以义工的形式亲自担任过人民协会主席。该组织负责加强引导推进志愿服务,协会主席通常都由总理亲自担任。不仅如此,几乎所有的政府官员都会在民间非营利组织担任职务,带头为社区做公益事业。可以说,正是从小逐步培养,家长带头,社会支持,政府强化,再加上政府官员特别是领导人率先垂范,新加坡人做义工的意识和习惯得以从小养成并终身陪伴。

激励制度:与社会资源挂钩实现“助人亦助己”

在新加坡,对义工赋予各种级别的荣誉是激励人们去做义工的一个重要手段。新加坡对义工服务设立了多层级、多类别的荣誉。最低层级的荣誉是社会组织给服务于本组织的义工开具的做义工证明。社会组织本身会设立不同的荣誉奖励,比如长期服务奖、义工表扬奖等。这些奖励一般只限于证书,没有物质奖励。最高层级的奖励是具有政府背景的人民协会颁发的社会服务奖。该奖分为三级,每年由基层民众联络所推荐候选人,根据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同及贡献的大小,设立了“公共服务奖”“公共服务勋章”“公共服务星条勋章”三种不同级别的奖,每年国庆日由总统或总理颁奖。在新加坡,慈善团体颁发的义工证明、奖励证书在社会上是被普遍认可的,总统颁发的义工勋章更是如此。每一名义工在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奖励都会成为其履历的一部分,这些经历也都会成为企业、学校、团体等招募员工的重要参考条件,因为义工经历既有助于了解一个人的品质,也可以了解一个人的能力。

在新加坡做一名义工是纯粹的奉献,几乎不会给予任何补贴,包括来回的车费等都需要自己支付。但是,新加坡政府和一些社会组织特别注意将义工服务与公民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对长期做义工或做出突出贡献者会在社会福利、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在社会福利方面主要体现为预购政府组屋时,在房屋的选择方面,长期做义工或获得过义工奖的人员往往具有优先权;在就业方面,义工能够获得有利于未来就业的专业培训,做义工的经历会成为招聘单位的一个参考条件;在子女就学方面,如果家长能够长期做义工(主要是为学校),其子女在择校方面往往会被优先考虑。新加坡的每个学校都会广泛接纳新生父母成为该校的义工,也就是用对学校的贡献来换取进入学校的资格。相对于精神奖励,物质激励在鼓励做义工方面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也处处显示出社会对做义工的支持和鼓励。比如,对于以义工形式参与的公共咨询委员会的成员,往往会获得一些区域的停车免费服务。其实,一些利益激励相对于绝大部分新加坡人来说并不是他们做义工的主要目的,但这些物质激励往往会转化成一种精神奖励。比如获得做义工免费停车的奖励更多的是被看成一种荣誉。

支持制度:社会“鼎力相助”志愿服务持续发展

为增强全民志愿服务的意识,新加坡法律规定每年7月是志愿服务月,很多的社会团体在此期间会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新加坡政府对这些从事志愿服务的机构会在活动资金、活动场所等方面给予很大的支持。新加坡人民协会经常组织其规模庞大的团员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对不同年龄、对象和阶层的民众,组织文化、教育、体育、职业培训、休闲社交等服务活动。新加坡政府部门官员一般会在有关社会团体或志愿组织中担任董事,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指导。新加坡青年理事会综合协调部下设青年服务基金和青年国际基金,以支持青年志愿者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和参与国际志愿服务活动。新加坡允许志愿服务机构在社会上开展募捐活动,这为志愿服务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获得了重要的资金支持。“分享计划”是新加坡志愿者组织向社会募集捐款的一个项目,它通过培训等方式筹集资金维持开销。此外,一些慈善组织会把义演义卖募捐收入捐赠给志愿者组织,很多企业也会以多种形式赞助志愿者组织。

在探究新加坡义工形成的制度环境时,也不能忽视其形成的社会环境。从社会的层面来说,主要是友善、爱心与奉献的社会氛围。很多的新加坡人认为“做义工既是助人,亦是自助,既是乐人,亦是乐己”,并愿意积极地投身到义工的行列。这种社会氛围有利于培养人的善心、爱心及奉献精神,增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新加坡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和多种语言构成其社会一大鲜明特征,“做义工奉献社会”的共识已经植根于民众之中,促进了不同种族的融合。

(作者系江苏省社科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