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铿锵前行小康路 砥砺奋进新征程
2020-11-24 17:21: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中共淮安市委

近年来,淮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把周总理的家乡建设好,很有象征意义”的殷殷嘱托,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全力绘就全面小康画卷的淮安精彩篇章。今年以来,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错综复杂的宏观发展环境双重压力,坚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发展,坚定坚决打好小康建设决胜之战,到今年底将同全省一道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坚持以“争做江苏高质量发展特长生”为追求,加快构建具有淮安特色的现代经济体系。经济基础是小康建设的“硬核”支撑,没有经济发展的高质量,就谈不上小康社会的“高水平”。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苏北不是传统老路上的追随者,而是发展新路上的探路者”要求,主动融入发展新格局,按照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绿色化方向,着力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聚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把发展“蛋糕”做大做优做特。特色产业体系持续优化。着力构建特色鲜明、自主可控的产业体系,聚力发展智能制造、食品产业、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特色重点产业,推动园区整合,重点打造10个先进制造业集群,成功举办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打造形成具有引领性、带动力的“淮味千年”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全市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量居全国设区市首位。创新发展能力持续增强。坚持特色化、差异化错位发展,不搞“临摹”靠“创作”,突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全力推进以思维创新、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等为重点的集成创新,累计创成高新技术企业407家。项目支撑作用持续彰显。始终把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全市上下不断掀起招引大项目、建设大项目、服务大项目的热潮。强化“大项目要招,中小项目也要招”“外资项目要招,内资项目也要招”“优势特色产业要招,关联产业也要招”“经济部门要招,非经济部门也要招”的招商理念,深入实施重特大项目攻坚行动、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等活动,为实现高水平小康、推进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强劲支撑。

坚持以“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为抓手,推动改革开放不断迈向纵深。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必由之路。我们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激发内生动能、拓展外部空间的重要抓手,突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号工程”,成立全省唯一的市委营商环境优化办公室,创新搭建“党政亲商会”制度平台,开展经济网格化服务管理,着力培育企业发展“沃土”、激活发展动能。重点领域改革纵深突破。系统化、集成化、整体性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出台《推进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意见》,探索实施的“市级财政奖补政策集成受理”改革深受企业好评,104项改革列入国家和省级试点,“数字化联合审图”“多规合一”等39项试点为全省全国提供“淮安经验”。区域合作交流成果丰硕。坚定不移实施对外开放战略,成功获批全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创新宁淮特别合作新机制,南北挂钩走向深层次合作,特别是把主动对接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等重大国家战略作为主攻点,高质量承办淮河生态经济带省际联席会和城市合作市长会商会。台资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坚持把打造台资集聚高地作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特色品牌,连续7年获评台商投资“极力推荐城市”,获批全国唯一国家级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深化与昆山台资产业发展合作并建立协调发展机制,在全国设区市中首家设立台商台胞服务中心并实体化运作,成为苏北地区唯一台企集聚超千家、投资超百亿美元和汇聚台资名企最多的地级市。

坚持以“清新、自然、疏朗”为特质,着力打造“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品牌。为人民群众创造舒适宜居的优良环境,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小康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我们牢固树立城市精明增长理念,坚持用“绣花”功夫做好城市“填白、着色、留白”文章,全面优化城乡总体布局和市域城镇空间体系,全力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着力改善城乡人居环境质量,让“水懂我心、自然淮安”成为城市最鲜明的特质。城市发展能级加速提升。坚持以中心城市建设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徐宿淮盐铁路、连淮扬镇铁路连淮段建成通车引领淮安迈入“高铁时代”,宁淮城际铁路先导段开工建设,内环高架一期建成投入使用,淮安涟水机场获批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突破万吨大关,内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省第一,金融中心一期等重大功能性城建项目基本建成,里运河文化长廊、高铁商务区加快建设,淮安综合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凸显、空间更加广阔。新型城乡关系加速重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美丽宜居城市和美丽田园乡村建设,盱眙龙虾小镇、施河智教乐享小镇、蒋坝河工风情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镇村发展活力不断增强,疏落有致、协调有序的城乡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突出把农房改善作为惠民利民的重要使命、推进美丽淮安建设的重要支点、加快发展转型跨越的重要抓手,遵循“四化同步”规律,顺应农民现实期盼,推动农民群众居住条件持续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持续增强。宜居宜游环境加速呈现。坚持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转型跨越的宝贵资本,高质量推进高铁、高架、高速、大运河沿线环境整治和绿化工作,认真落实河长制、湖长制、断面长制“三长合一”,国省考断面全面消除劣Ⅴ类,在苏北率先创成国家生态市。深入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深度挖掘淮安生态文旅水城的丰富资源、历史文化名城的深厚底蕴,在全省设区市中第一家成立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管理办公室,组建文旅集团,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扎实推进。

坚持以“落实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为要求,持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共享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始终把民生需求作为根本导向,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将新增财力70%用于民生改善,每年滚动实施“十件民生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容易反复的问题,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群众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把稳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出台聚焦富民系列实施意见,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淮商崛起”等专项行动,鼓励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展“阳光扶贫”试点,提前实现省重点帮扶县区全部“摘帽”、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全部脱贫、省市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出列。公共服务实现优质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资源向基层延伸,在苏北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获国务院表彰激励,创成苏北首家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加强重点领域风险防范,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化解“三百”、领导干部“一线三包”等活动,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和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公众安全感在全省唯一实现“四连增”,成功获批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批试点城市。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扣习近平总书记“下一步发展路子如何走”的时代之问,围绕建设长三角北部重要中心城市发展定位,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用足用好淮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聚力打造“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即把良好生态环境作为转型跨越发展宝贵资本,大力推动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积极构建完善现代绿色产业体系,努力使淮安成为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绿色高地;把交通枢纽作为转型跨越发展重要突破口,以枢纽发展激活做强“腹地”优势,构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变地理几何中心为区域交通中心。更加注重建设“四个淮安”,努力让“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内涵更加丰富、品质更加熠熠生辉。一是提升颜值,建设美丽淮安。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落实美丽中国、美丽江苏建设决策部署,持续优化市域空间布局,抓好城市形象、能级提升和农村环境整治、农民人居环境改善,打造更加清新、自然、疏朗的城市气质和留得住记忆、记得住乡愁的乡村特质,建设更具魅力、更加迷人的美丽淮安,努力成为江苏美丽中轴和绿心地带的明星城市。二是融入大局,建设开放淮安。深入践行开放发展理念,聚焦新发展格局,持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主动参与国内循环、促进国际循环,抢抓用好国家重大战略、迈入高铁时代、深化区域合作等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日韩自贸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河生态经济带、南京都市圈建设,主动向开放要空间、要资源、要项目、要人才,让淮安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都非常活跃的开放之地,推动淮安在更广空间、更高平台实现更大发展。三是激活动能,建设创新淮安。始终秉持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始终把推进创新发展作为关键突破口,坚定不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突出因地制宜、扬长补短,注重系统集成,突破重点难点,深度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力争打响淮安品牌、彰显淮安元素、激发淮安动力,努力走出一条符合淮安实际的创新发展之路。四是提升温度,建设幸福淮安。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关心的就业、教育、社保、医疗、养老、文化等实际问题,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接着一年干,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