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塑造高品位的城市人文空间
2020-11-24 15:26: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胡小武

城市人文空间,包括了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建筑文化遗存、城市公共建筑,特别是公共文化空间、体育空间、商业空间等所有城市公共空间。比如一个城市的美术馆、博物馆、剧院、图书馆、体育中心、标志性的商业综合体,以及车站、机场、教堂、政府大楼、历史街区等,都是城市人文空间。国内城市建设在过去的几十年中,长期受困于“千城一面”“千楼同形”的无特色化、低品质化、弱景观化的窠臼,致使很多城市缺失美学价值,无法引发游客和市民的旅游凝视,从而降低了城市整体的旅游目的地效应,影响了城市的文旅经济发展能力。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已经进入了高质量发展阶段,大量城市都在推动以“旧城改造”“新城开发”“新区建设”为体系的新型城镇化。在这样一个不断“创新城市高度”和“创造城市地标”的周期中,城市需要规划、建设更多的高品质的人文空间。这既是当下的一种城市建设“新范式”,也是城市化与城市现代化周期中的“新需求”,更是从城市旅游消费供给侧层面结构性补短板的一种客观诉求。

南京熙南里笪桥灯市游人如织摄影 刘伟

一个城市有越多的吸睛场所,越能够提升城市人文空间的旅游凝视功能,进而能够吸引更多市民前来体验和传播,吸引更多外来游客参观并消费。这是城市文旅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凡是那些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如巴黎、伦敦、纽约、罗马、巴塞罗那、波士顿、新加坡,都在城市建设的人文品质、城市空间的景观化、城市总体层面的旅游凝视效应中排名世界前列。国内的上海、北京、杭州、西安、苏州等城市,因人文空间数量众多、品质较高且景观功能强,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网红打卡点,提升了这些城市的文化旅游竞争力,常年是旅游热门目的地。

要实现城市的人文空间向着消费型景观进化,城市管理者需要与专业团体、规划设计师、承建商、运营者以及媒体、市民团体等相关参与者协同努力,推动一处又一处消费景观型城市人文空间的生成和生长。

秉持城市建设的“人文空间化”理念

现代城市规划建设,需要确立“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的愿景,以“绣花针”功夫,打造一个个具有文化灵魂的建设项目。城市是一个人工构造物,所有的建筑,理论上都可以成为人文空间。当然,在更多的语境中,城市建设的人文空间化,更多的是以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为主要物理载体。如何才能让城市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更加人文空间化呢?关键是要植入文化艺术的基因。要从城市公共空间、公共建筑的功能定位着手,推动城市在规划设计过程中全面植入文化内涵、艺术审美、功能人性化等元素,让预期开发建设的街区、场馆或建筑,成为与周围城市社区环境有对话张力的“有机空间”。同时,还需要确保在建设过程中实现用材、建设质量、细节打磨等环节提升,有效支撑建筑空间的功能定位和设计理念。这种城市建设的人文空间化的理念,强调每一个实体的城市新空间都是有设计灵魂、有文化品位、有美学功能的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无论是一条商业街区或历史文化街区,还是一座公共文化建筑,都应该成为“有生命、有故事、有情怀”的建筑,只有这样的建筑空间,才能够成为城市的人文空间,并实现建筑大师沙里宁所说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社会文化功能。

把握人文空间的“地标建筑化”定位

在城市建设中,以“人文空间化”理念提升城市人造空间的品位和品质之后,便有机会将一批具有视觉张力和文化张力的人文空间打造为“地标建筑”或“城市地标”。地标建筑不一定都是城市最高、最宏伟的建筑,也可以是城市中最具创意、最具人气、最具场所文化“精神张力”的建筑。如北京新建的北京中信大厦“中国尊”、上海浦东陆家嘴的上海中心摩天大楼、南京的紫峰大厦、广州的广州塔“小蛮腰”等超高建筑,都以其建设高度与建筑形态,成为城市的地标建筑,吸引游客参访。还有很多新的街区空间,如成都的太古里、宽窄巷子,南京的老门东、夫子庙,上海的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三里屯、前门商业街、王府井大街等,也是城市的地标建筑,同样吸引人们的注意,能让人留下记忆。一个城市可以塑造出许多经典地标建筑,不一定非要以最高最大的建筑取胜。从这个层面而言,将城市人文空间地标建筑化,将会使城市更具文化和旅游的吸引力,使城市因人文空间的地标形象而更有营销推广优势。

实现城市地标建筑的“旅游凝视”功能转化

城市的地标建筑是最能代表一个城市形象的建筑空间,也是最容易成为旅游凝视的场所空间。旅游凝视的本质是吸引游客注意力。游客的注意力首先是视觉参观与身体体验。因此,需要城市旅游、文化、宣传、商务等部门协同,充分发掘城市地标建筑的“形象代言”功能,将之转化为城市的“旅游凝视”空间,去打动市民、打动游客,从而让更多的城市人文空间,以地标建筑的方式,转化为旅游凝视的对象,让更多的市民特别是游客,能够通过旅游凝视的方式,以好奇的、围观式的、欣赏的心态,去现场参访,从而起到吸引游客的重要作用。现在很多的城市都缺少人文空间及其地标建筑的旅游凝视功能,造成城市空间记忆的空白,以及审美上的苍白感、乏味感和无趣感,既难以吸引市民,更难以吸引外来游客。

塑造城市人文空间的“消费者吸引力”

城市建设的人文空间化理念,城市人文空间的地标建筑化塑造,城市地标建筑的旅游凝视功能转化,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城市的“消费者吸引”。这需要通过对城市人文空间的有效运营和管理来达成。一个好的城市,就是一个善的城市。当前,很多城市都在积极筹划城市服务业的升级和消费驱动增长的经济战略,但在城市高品质人文空间规划、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商业业态的策划、招商、运营和场所空间的管理。因此,一定要有城市营销战略思维,积极引导城市营商环境改善,使城市人文空间的商业业态运营管理、城市治理能力持续优化,让城市变得对消费者更友好,对游客更友善。只有抓住了游客消费的“最后一分钟”,才能将城市高品质人文空间的建设转化为“城市经济产出”。

在今天,要更加重视城市人文空间对消费者吸引的效果导向,无论是夜间消费、假日消费,都是依托一大批具有旅游凝视功能、具有地标建筑形象的人文空间,不断“召唤”市民及游客消费。最终,唯有消费,特别是高质量的消费,才能激励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值。

(作者系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