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当好社区的“大家长”
2020-04-23 16:42:00  来源:《群众》(决策资讯版)  作者:史 莹

2013年3月,我调到锡惠里社区任党总支书记,这里成了我的第二个家。社区辖区内有多个开放式小区,面积大、私房多、人口流动频繁,另有近千家企业单位,复杂的情况加大了管理难度。第一次做社区书记,我虽然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但仍感到肩上的担子十分沉重。

社区工作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韧劲去对待。我有一个“笨办法”,就是多跑腿,直接到群众当中去,听听他们需要什么。在企业从事管理岗位多年,我养成了每天记工作笔记的习惯,一本本笔记就成了我日后开展工作的“秘籍”。还记得初到社区,我每天都会带着笔和本,走几幢居民楼,跑几家企业单位,拉拉家常,记录下每一条需求和建议,边上手边熟悉边反思。

“社区没有物业,业委会管理压力大,要扩充人员”,“停车费收缴难,停车秩序较乱,要重新划分停车位,增设电动栅栏”,“餐饮店油烟排放,要装隔油池,改装排烟管道”,“贸易新村地区居民家中没有厕所,周边公厕少,要找几个点设置公厕,方便居民生活”……有一些居民认为新书记就是刚上任过来看一看,都是些老问题了,解决不来的。我却想,“吃啥饭,操啥心”,既然做了社区的“大家长”,就得啃下这些“硬骨头”。

面对一件件棘手的事情,我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先理清思路,再入户同提建议的居民谈心,详细记录他们的想法。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增选出了业委会成员,情况有了明显改善。停车费收缴率达99%;损坏的楼道灯得到维修,社区也进行了技防改造,安装了数十个摄像头,安全保障极大提升;餐饮店也按规范安装了油烟净化器、隔油池,签订排污协议。这些实实在在靠“走”出来的成果,使我得到了居民的肯定。

家住贸易新村的徐阿姨说:“前几年这里的公厕改扩建,给我们带来了方便。我们这里不少居民家中没有卫生设施,如果没有这个公厕,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先前,贸易新村居民同锡惠里78号居民,因如厕难、公厕环境差等问题发生争吵。徐阿姨来居委会哭诉时激动得全身发抖,恳求一定要帮居民解决这个难题。为了平息矛盾,社区居委会先后多次召开邀约协商会,邀请双方居民和有关部门坐下来协商,记下居民诉求,向街道、街道环卫所反映,后又跑遍了市、区环卫部门,协调解决公厕产权问题和如何改善公厕环境。经过不断联系沟通、上报申请,有关部门也多次到实地勘察,并将结果反馈给居民。这样的过程不知重复过多少次。寒来暑往,经过努力,终于通过了申报、方案论证、预算、立项、招投标等一系列程序。2016年5月公厕改扩建获批,12月份完工,居民用上了设施齐全干净的公厕。

作为一个老社区,近几年周围崭新的高楼拔地而起,居民要求改造老旧小区的反映强烈。我想,无论如何也要努力为小区进行“外科手术”,并通过邀约协商,群策群力去解决问题。

2018年初,锡惠里小区老新村改造提上日程,居民纷纷支持,建言献策。我们开辟了线上线下并行的协商渠道,就是否同意施工、如何施工等问题,通过网格员上门走访、召开座谈会、建立微信群、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收集居民的建议。在施工过程中,矛盾开始产生,有的居民要绿化、有的不要绿化;有的居民要修剪树木、有的要树木遮阳;有车的居民要增设停车位、没车的则反对……众口难调,施工任务重,人手紧缺,我们常常饿着肚子接待居民了解诉求、去现场查看施工状况。

一次,居委会的小姑娘一脸委屈来哭诉:“书记,这个工作太难了,人手又少,工作也难开展。有个王老伯三天两头因为施工影响通行来投诉,我们已经和他解释过是暂时的。之前他也是大力支持改造的,现在怎么又变卦了呢?”我对她说:“居民不理解,是因为觉得我们并没有把他们的利益放在心上。王老伯腿脚不好,他也想多一些方便。受得了委屈,是社区工作者的一堂必修课啊!”

后来,我们多次到王老伯家中,向他解释改造方案,并说明一些小路坑洼是为了铺设管道和沥青,弄好后更方便广大居民出行。最终,王老伯表示了支持。

为了达成共识,社区先后召开十余场座谈会,明确争议点,再同争议双方面对面商量。通过沟通协调,一些因改造发生争议的居民气消了,一些对改造不理解的居民在沟通过后也支持了。多场协商后,居民们提出了近百条建议,极大推动了改造顺利进行。经过改造后的小区,斑驳的房屋外墙重新进行粉刷,坑坑洼洼的道路铺上了沥青和道板砖,重新规划的车位更加有序方便,小游园也进行了修缮,安装了健身器材,重新绿化。这些都赢得了居民的肯定。

我前阵子因摔伤导致脚部骨裂,打着石膏走路不便,医生和同事都劝我在家养伤休息。但坐在家里,我更不会安心。疫情形势那么严峻,一千多外来人口需要精准摸排,大批企业单位面临复工复产,开放式小区卡口防控压力大,一百余名居家隔离人员需要上门服务……决不能在我这里掉链子。

除夕以来,社区就开始了24小时工作模式,每天轮流值班。由于脚受伤,骑自行车、乘公交都有难度,儿子成了我的“另一条腿”,负责上下班接送。轮到值夜班,儿子也会扶我到卡口值守,在折叠椅上将就一夜。儿子说只有真正经历了,才能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艰辛。他后来主动报名在社区做志愿者,和工作人员一起,从早到晚坚守在一线。不少居民反映,工作人员的日夜坚守,为他们筑起了最坚固的防护网,很安心。

我们的努力,广大居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因为同他们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他们也与我们共进退。

记得疫情刚开始,社区连最基本的口罩和医用酒精都短缺,居民曹阿姨把自己排了半天队、好不容易买到的30只口罩全部拿到了社区。朱阿姨由于肺部不适,平时外出需要佩戴N95口罩,但她也把自己的口罩全部拿了出来。她说:“疫情期间,我不出门,这就是对社区工作的支持!”年逾八旬的夏阿姨去年腿部手术,花了大量医药费,但她委托老伴把春节前收到的1000元补助全部捐出。“我是党员,这个时候我应该尽一点心意。”以前经常因停车问题来“找茬”的厉先生,先后多次拿来各种防疫物资,极大支持了社区防疫工作。

水沟头地区外来人口较多,企业车辆进出频繁,加大了封闭管控难度。家住这里的陈师傅主动站出来说:“书记,你脚不好,就别过来了。南大门封了,过来一趟要绕不少远路,我就住这里,我来守着!”就这样,他同工作人员在卡口坚守,风雨无阻。

他老伴有时也会和我抱怨:“老头子现在快成‘门神’了,把家都安在了卡口,饭也不回来吃。每天一大早就出门,到卡口排查往来人员和车辆,很晚才回来。一些老邻居也和我说,让老陈回去休息休息,但他也不听啊!”

群众心中都有一杆秤,称得出干部心里装没装着百姓。实干源于责任,更在于敢于担当。只有负起该负的责任,与群众同风雨、共进退,他们才会和我们掏心窝子。

(作者系无锡市梁溪区迎龙桥街道锡惠里社区党总支书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