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南京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两层内涵:一是不断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合作交流水平,全面融入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国家战略大棋局;二是着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江南与江北协调发展,在具有不同资源禀赋的“11+1”个区块,实行“各具特色、突出重点,相互协同”的发展战略。
以板块崛起拉动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往往是由较弱板块的发展“不充分”造成的。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就需要从支持弱势板块崛起做起。就我市目前板块发展来看,需要着力推进城东板块、六合北部板块、高淳南部板块、江北西部板块的发展,实现“四面合围、整体崛起”。首先,配合创新名城建设,支持麒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同时,深度推进与句容的合作共建,借以推进宁镇合作。其次,通过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带动高淳、溧水发展,进而推进与杭州的合作。最后,通过发掘文化资源实现六合北部和江北西部的乡村振兴。要将文化要素植入到乡村发展之中,包括茉莉花的传说、农民画、雨花石等文化元素,应充分挖掘。
以产业协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南京各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类型和产业竞争力上。在区域发展失调的背景下,需要通过财政政策、金融信贷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力资本政策等来支持弱势区域的产业发展。当然,前提是适合本地的资源禀赋条件。首先,明确各区域的主导产业类型。在一个区域内并不需要把“4+4+1”产业都布局全面了,而是要有所集中,突出重点。其次,从人口结构入手推进一个区域的产业发展,企业主要是根据人力资源状况进行选址。再次,要坚决防止弱势板块承接污染性产业转入,“绿色协调”必须作为一项不可动摇的标准。最后,要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形成竞争有序的格局。
以交通对接助推区域协调发展
对外而言,要打通南京与周边地区的断头路,与马鞍山、宣城、滁州、句容等地建立更加便捷的交通体系,作为区域性中心城市,要提升影响度、辐射度,就必须有更便捷的交通能够到达周边城市。南京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创新服务能力和文化、教育、商贸资源要与周边地区的土地空间、劳动力资源相协调。对内而言,要提升弱势板块的交通水平、优化全市的交通网络体系,缩短通勤时间。要把板块之间的道路连接起来,特别是城东板块要打通栖霞与江宁的对接,形成更有活力的东南科技创新带。
以民生共享统筹区域协调
经过全面深化改革,我市在破除不同区域间的民生福利差距方面已经有了根本性的改善,比如公交、户籍等,但在教育、医疗等方面不同区域间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城乡间差距更大。政府需要通过转移支付来进行区域间的统筹。不同的转移支付类型在实现公共服务和福利水平均等化方面的功效是不相同的。一是收入型转移支付,二是产业型转移支付。如果具有很高的一体化程度,则前者绩效较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就要统筹公共服务均等化。要使主城区教育、医疗资源向外扩散。同时,我市要积极对接上海,利用好上海先进的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公共服务;还要主动对接安徽和苏北地区,为其提供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并以公共服务吸引人才。
以生态共治优化区域协调发展
南京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包括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都需要进行区域间协调。首先,要优化生态补偿政策,树立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的理念,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使保护自然得到合理回报和经济补偿;其次,要在经济发展中对污染联防联治,要让污染在南京全域范围内“无处遁形”;最后,通过城市科技与农业的融合,为城市科技产业拓展市场,为农业绿色发展找到动力,从而协调城乡发展。对于生态产品种植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政府可给予相应的风险基金支撑。
(作者为南京市委研究室副主任,据《南京智库成果专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