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底,我市第三批援疆干部人才赴伊宁市和特克斯县开展为期3年的对口支援工作。他们牢记市委重托,按照市委主要领导提出的“体现南京特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要求,坚持以实干促实效、用真心换真情、把他乡作故乡,在对口支援边疆、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时代潮流中,体现南京作为、展示南京形象。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们为南京来的“雅达西”(维语“朋友”)。
依山傍水,是大自然对一座城市最好的馈赠。南京自古以山川形胜、钟灵毓秀为世人所称道;远在万里之外的新疆伊宁和特克斯,也有着西部边陲少有的山水城林特质:一条伊犁河串起两城,科古尔琴山、乌孙山横亘周边。相似的地形构造、同样的自然眷顾,牵起了两地三城的特殊“缘分”。而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实打实拉近了两地三城间的距离,真情帮扶、科学援建、共同发展的目标追求,将两地三城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从水乡江南到“塞外江南”,始终保持初心不改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景色,“我们新疆好地方”的优美旋律,是新疆给世人的美好印象。但对援疆人来说,经历过初到异乡的短暂新奇后,等待他们的更多是忙碌的工作。身为伊宁指挥组组长的童晓佳,早其他人数天即进疆熟悉工作;我市第三批援疆干部人才一行人到达当日,顾不得休息立马开展工作交接,下午就奔赴现场考察前期项目……三年如一日,忙碌的身影、匆匆的脚步是援疆人日常的工作状态。在谈及工作生活上的感受时,他们总结称之为三个“分不清楚”:“该睡还是不该睡分不清楚”——当地上班时间比南京迟2.5小时,经常睡觉期间被工作电话吵醒,是否继续睡是个问题;“走到哪里分不清楚”——工作地幅员辽阔,开会、调研从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经常跑半天还没到;“说的是哪里话分不清楚”——待的时间久了,自己说话都带了新疆口音。
虽然过程艰辛,但援疆人乐在其中。因为他们深知开展对口援疆是国家大事、政治任务,把党中央的关怀带过去、把党中央的要求创造性落实好,是使命所在、职责使然,唯有以踏实工作忠诚执行好市委命令,用实干传递好南京人民的美好祝愿,才不枉此行。进疆开展工作后,伊宁、特克斯指挥组充分借鉴历批援疆工作经验,深入调研受援地迫切需求,积极与受援地党委政府沟通对接,以当地“十三五”规划为基础,科学编排三年工作的主要内容,迅速拉开工作框架。截至目前,分别在伊宁和特克斯实施各类项目81个、37个,总投资分别达5.1亿元、1.5亿元左右。伊宁、特克斯指挥组2017、2018年连续两年被省前指评为“援疆工作先进单位”。
他们深知肩负带头增进民族感情的神圣职责。进疆伊始,援疆同志们就牢固树立“第二故乡”的强烈意识,以“第一人称”努力融入当地。伊宁和特克斯分别拥有39个、33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60%、80%以上,民族风俗不同、生活习惯迥异,做好民族工作,学会民族礼仪是必须迈过的“第一道坎”。按传统习惯,维吾尔族见面时不施握手礼,而是把右手放在左胸前点头、鞠躬,并说“萨拉木里坤”(维语“祝福”)。他们在与维吾尔族同胞沟通交流时恪守这一礼仪程序,一天下来腰酸背痛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厌其烦,只为了进一步增进与群众感情。
从改善硬件到优化服务,着力推进产业援疆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新疆问题的总钥匙。指挥组在推进产业发展上,既注重抓硬件设施改造,更重视软环境塑造,促进所在地经济快速发展。
“现在马有劲,人更精神。”喀赞其景区的一位马车夫笑着说,“收入好的时候一个月有6000多元,游客都愿意坐我的马车”。南京援疆之前,他没想到拉马车能成为他的生计。喀赞其作为伊宁老城的生活区,拥有独特的百年民居、传统的待客礼仪、美味的民族小吃,但以前这里旅游设施匮乏,经营上缺乏整体规划。在伊宁指挥组的支持下,喀赞其不仅建成游客服务中心等项目,还确立了整体性经营、制度化管理的发展理念。如今喀赞其旧貌换新颜,年平均接待游客超过20万人次,解决了当地4000余人就业,成为伊宁对外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
“南昌是南京的吗?”在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伊宁园区内,一位维吾尔族门卫大爷脱口而出,问来自南昌的工人。貌似不合常理的一句话,背后饱含着他对南京的感激之情。原来,老人的儿子在园区内南京人开的工厂打工,孙子学校的老师来自南京,自己现在园区看门。如果没有南京援建的标准化厂房,就不会有企业入驻,他们也不会通过就业实现脱贫。在老人及他的周边人看来,南京代表了外边的世界。总投资2500万元的伊宁园区标准化厂房项目对推动园区转型、带动富民增收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上百人就业。
“援疆组请先行。”在伊宁市行政服务中心,得知来的是援疆组,百余名早早取号、有序排队的各族群众自发为援疆组礼让出通道。这份礼让,源于群众对服务效率提升的满意、来自对伊宁营商环境优化的认可。伊宁市行政服务中心是2017年伊犁州直第一个建成并投入使用的援疆项目,从指挥组对一处闲置楼盘进行回购到装修结束,仅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建成伊始,指挥组便牵线当地政务服务部门赴南京学习政务服务先进模式。一流的硬件设施、良好的服务环境,为当地发展打开了“便利之门”。
从输血为主到授之以渔,切实强化扶贫实效
一个社会的温度,可以从“底线”的刻度上去感知。伊宁、特克斯指挥组始终牢记扶贫使命,把扶贫工作摆在对口支援的重要位置,从济困、助学和帮助就业等多方面入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保证实效,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
大力开展结对帮扶。创新制定“单位+乡镇+家庭”“企业+乡镇+家庭”的“1+1+1”创业就业帮扶模式,鼓励南京市机关单位、园区板块、企业商会等与受援地乡镇、贫困家庭开展结对,重点帮强组织建设、帮促就业富民、帮建先进文化、帮提发展后劲。3年来共结对扶贫3300多户,先后促成南京与伊宁、特克斯15对街镇结对。
大力实施扶贫项目。坚持做到“两个优先”,即优先安排与扶贫工作有关的对口援疆项目,优先保障援疆资金与项目进度同步到位,切实在富民安居、养老医疗保险、赴内地高校就读困难大学生补贴等方面,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后顾之忧。先后投入建设巴彦岱镇农贸市场、达达木图镇制馕食品工厂等扶贫项目,积极扶持区域旅游中心、农产品销售加工中心、物流集散中心等方面产业项目建设,共投入资金约1.1亿元,解决近1万户居民(牧民)居住、1.2万名贫困人口养老及医疗保险、2300名就读内地高校困难大学生就学等问题。
大力提升造血能力。每当夜幕降临,南京的阿拉丁新疆风味餐厅里就会宾客爆满,抓饭、烤肉、大盘鸡的香味飘满了餐厅,来自伊犁的服务员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指挥组重点围绕有劳动能力人员实施转移性就业的一个生动缩影。近年来,伊宁、特克斯指挥组积极协调促成援受两地签订劳动力转移合作协议,通过创造更多就业岗位,增强就业能力,带动困难群众从根本上摆脱贫困。同时,加大对就地创业就业的帮扶力度,建立针对性培训、保障等机制,优先向聘用贫困家庭劳动力的企业安排贷款贴息资金,充分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
大力提高教育水平。教育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必须把教育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来抓。贯彻落实自治区部署要求,指挥组针对当地校舍不足、教师缺乏等情况,分别投入8500万元、1.1亿元兴建伊宁市金陵28中学和特克斯初级中学,积极协助当地招收师资力量,确保周边孩子有学上、上好学。金陵28中学去年9月建成开学,一下子迎来了200多名新生,解决了周边孩子入学难题。学校附近的房价由之前的每平方米2000元上升到5000元左右,当地人戏称有“金陵”的地方才是“黄金”宝地。
从用心交往到真情交融,努力促进民族团结
天山雪松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通过不断努力,伊宁、特克斯指挥组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关系越来越近,感情越来越深,民族间的交流交往交融更加频繁、深入。
在人员往来上,组织“康养行”“夏令营”等各类活动,在援受两地干部群众、老人儿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层面架起沟通桥梁,不断深化感情、增进相互了解。
在业务交流上,实施人才聚集、素质提高、民生就业、医教惠民、强基固本等行动,做好规划、交通、农业等领域紧缺人才的柔性引才工作,为当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疆期间,各类人才专家在专科建设、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广泛开展业务交流、讲学示教和技术指导。短期柔性引才医疗专家汤涌刚下飞机便直接到伊宁市人民医院进行了9例冠心病患者心脏介入手术,3年来医疗团队累计接诊8.7万余人次,指导和直接参与各类手术近1300台,引进相关新技术、新项目60多项,帮助伊宁市人民医院建立伊犁州首个精神卫生中心。教师团队将南京先进的教育理念有机融合到教学实际,受援学校伊宁市一中2017年首届高考创造“低进高出”的好成绩。用伊宁市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李飞的话来说,援疆干部人才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在推进当地发展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
在文化相融上,举办伊宁首届“龙虾美食节”、民俗文化展等多种类型推介活动,组织包机和专列组团来伊旅游,积极推进两地艺术家、文创企业家交流互访,联合宁伊两地文联联合创作的广播剧《琴声悠远》正在申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援受两地的文化艺术水平不断提升,各族人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民族间的共同情感、共同文化和共同根脉。
(调研组成员:陈福舟朱明张超刘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