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具有弱周期性,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相关技术完整性、资源要素集聚度和产业综合配套条件等特征。南京在打造生物医药产业地标时,要构建全产业链生态系统,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本链有机结合,在区域层面上形成产业不断升级、竞争优势不断加强的发展格局。
构建“研发—生产—融资”一体化机制,高效串联“三链”,推动产业地标创新发展
新药发现是一项整合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系统生物学知识和技术的复杂系统工程,居创新链和产业链前端,具有投资大、风险高等显著特征。国际经验表明,跨国制药巨头之间、生物技术公司和制药公司结盟联合进行投资才能得以实现,其中有实力的企业牵头发挥关键作用。
从南京实际来看,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创新发展,需建设本土创新模式,整合各类创新资源要素,组建“1+N”型生物医药产业联盟。“1”是包括生物医药企业、生物医药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等构成的生物医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N”是组建若干个细分领域的专业化研发机构,即构建以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牵头,已建或拟建的新型研发机构等生物技术公司与保险机构结成若干个细分领域战略联盟,采取“委托研究”方式,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发包给生物技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强化市场化运作,形成“发包企业资本+自有资本+保险资本”资本链,构建收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打造高效、专业的新型研发模式,以创新链与资本链共同支撑整个生物医药产业链高端发展。
完善“责任—权力—利益”分担共享机制,有效布局“三链”,促进产业地标协调发展
近年来,在市场竞争和政府引导双重作用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资金在某些区域集中集聚,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链。美国已形成了旧金山、波士顿、华盛顿、北卡、圣迭戈五大生物技术产业区,英国的剑桥基因组园、法国巴黎南郊的基因谷、德国的生物技术示范区、上海张江药谷等,聚集了包括生物技术公司、研究机构、银行投资公司、服务机构等产业主体。生物医药产业资源要素、企业等空间集中集聚是一个典型的发展趋势。
由于历史原因,南京当前的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分散,有多个“高原”,缺少产业发展“高峰”,缺乏全国领先的标志性核心区域,且园区定位存在同质化。目前已经形成“一谷三园”的空间布局,但各个空间载体存在“大而全”有余,“专精特”不足问题,每个区域都着力在培育创新链和资本链,支撑完整产业链,资源要素分散化造成产业凝聚力不强。因此,亟待在南京生物医药“一谷三园”功能定位基础上,创新机制,引导资源要素、企业、项目合理有效配置,推动形成产业链上下区域联动、创新链衔接有序、资本链支撑有力的地标性产业。具体来讲,完善“市+区+园”三级分担共享机制,市级主要负责产业链空间布局、创新链优化组合、资本链整合,包括顶层设计、产业规划、产业基金设立及优惠政策制定等;区级承担生物医药产业板块布局、创新机构落地等功能;园区主要面向企业、新型研发机构、中介服务机构等市场主体,提供公共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等。同时,建立向园区倾斜的财税、土地、用人等体制,扩大园区自主权,推动产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健全“引进—外联—融合”联动机制,合理拓展“三链”,推进产业地标开放发展
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趋势表明,生物医药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处于开始阶段,2020年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并逐步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产业。目前,少数发达国家在全球生物医药市场处于主导地位,全球生物技术公司总数已达4362家,其中76%集中在欧美。南京正着力将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为继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之后又一地标性产业,必须坚持开放发展理念。
当前,以江北新区生物医药谷为核心的生物医药产业集聚了一批高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和成长型企业,整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龙头企业规模体量偏小、产品技术含量较低等突出问题,亟待通过“外引内培”,壮大市场主体实力和规模,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下一步,各板块应根据各自在产业链上的布局,高端切入全球创新链,吸纳资本链嵌入创新链,内外兼修融入产业链关键环节,以产业链整体升级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以培育自主研发能力为核心,依托生物医药领域的已建或拟建新型研发机构等市场主体,建立“引进来+走出去”融合发展模式,即引进国际研制企业(机构)和对外建设(并购)境外研发中心并举,最终将研发成果融入南京本土生物技术公司,实现“墙外开花墙内香”。
强化“低碳—洁净—循环”协同模式,高效整合“三链”,提升产业地标绿色发展
生物医药产业由生物技术产业与医药产业共同组成,具有生物技术产业的节能、低排、可循环的绿色发展特质,已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优先变革方向。事实上,生物医药产业并非加强生态环保的“真空地带”,也存在污染物排放量大,特别是发酵类、化学合成类制药企业,对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更需要在产业发展初期制定更为严格的标准,从源头上保障其是真正的“绿色产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南京拟培育的又一个地标性产业,其产业标识性除了产业链完整、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外,还应“烙上”绿色化这一显著标志。目前正在依托原有产业基础,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重点打造“一谷三园”四大载体。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角度来看,将低碳、节能、洁净等绿色特征融入连接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桥梁,对接资本链的绿色环节,形成以绿色发展为纽带的产业链、创新链及资本链在生物医药产业地标发展中融合。每个载体建立健全“1+N”绿色发展模式,即高标准建设1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改造建成若干个绿色示范工厂。为此,需要在加强园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建立针对生物医药产业的绿色标准体系,完善绿色发展统计、监测、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预警机制。强化园区企业的国际绿色认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全球生物医药标准修订,以高起点和高标准带动园区及产业的绿色化发展。
(本文为南京市“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培育先进制造业产业地标的重点难点与方向政策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承担单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北新区发展研究院、南京大学企业家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