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治理对标”提升能力水平 奋力夺取“双胜利”
2020-03-11 16:12:00  来源:南京日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3月4日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精神,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适应的经济社会运行秩序。

在面临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殊背景下,南京市委市政府召开深化对标找差创新实干推动高质量发展大会,动员全市上下突出“政治对标”“治理对标”“工作对标”,向“两个战场”同时作战、同时打赢的目标发起冲锋,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推动高质量建设“强富美高”新南京迈出新的更大步伐。本期圆桌会聚焦:在“治理对标”中提升能力水平,奋力夺取“双胜利”。

本期嘉宾:

南京市委党校副校长、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教授刘喜发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陈柳

南京市委党校、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教授马建珍

南京市社科院副研究员、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任克强

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田青

主持人:南报融媒体记者宋广玉

在赶考和应考中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主持人:应对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场大战大考,也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深度检验。南京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此次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哪些作用?有哪些比较好的做法?

马建珍:这次疫情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应急管理能力体系的一次大考,在赶考和应考中南京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至上的治理理念突出,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第一时间快速反应,形成各部门协同运转高效应对合力;注重疫情风险趋势研判,做到科学决策、精准防治与有效管控;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群防群治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协同共治的现代应急格局;强化社区防控网格化管理,筑牢抵御疫情的源头防线;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升依法治理能力水平;运用全媒体加强疫情、社情、舆情引导,提高信息公开透明度;注重依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提高疫情监测预警和防控效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发展,推动社会逐步由非常态向常态化转变。

田青:2003年以后,南京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建成了公共卫生服务新体系。此次疫情防控,南京在疫情智慧监测防控、防疫知识宣传教育、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及2.0版本高质量建备等方面效果显著,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为全国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安全顺利复工复产发挥了切实保障。

经济体系扛住压力,为夺取“双胜利”奠定重要基础

陈柳:经济基础是我们抵御风险的最大保障。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南京经济体系扛住了压力,为夺取“双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第一,以疫情防控必需、公共事业运行必需、群众生活必需、重要企业生产必需等为重点,南京的经济体系在疫情防控最吃紧阶段,总体上保持有序运转。

第二,依法防控疫情,保障经济发展。及时完善疫情管控、应急征用、市场管理、交通运输、劳动保障等地方法规制度体系,在医疗器械、药品、食品等领域实施有效的质量监管和价格监管,维护了正常市场秩序。

第三,在全国较早出台帮扶企业抗击疫情的针对性举措。南京制定的《关于促进中小微企业稳定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加强财税支持、降低企业成本、缓解用工难题、优化政务服务等方面精准施策,稳定企业预期。

第四,在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胜利后,南京加快复工复产,当前工业复工电量等指标处于苏南前列,正在迅速恢复和增强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动力。

联防联控,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疫情防控

任克强:体制内力量得到了全方位动员。这次疫情防控中,在市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各部门协同发力,各板块守土有责,落实“防疫+”战时工作机制,联防联控,体制内力量得到了全面动员,并通过体制内力量带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疫情防控。

网格化社会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和网络,全市街道社区干部、网格员,连同社区民警、卫生防疫人员、志愿者、物业从业人员等发挥“铁脚板”作用,进行疫情上门排查。注重利用智能化手段,“社区治理一体化平台”“宁归来”等在疫情防控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基层社会治理创新释放了治理效能。在基层创新实践中,秦淮区的赋权、赋能、强基层、强队伍的基层治理“两赋两强”集成改革,栖霞区的“掌上云社区”,建邺区莫愁湖街道的钉钉群防群控模式,玄武区锁金村街道的“北斗星幸福心航—社会治理共同体”等基层制度创新,在疫情防控中都释放了治理效能。

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有待强化

主持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特大城市、中心城市,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决策部署,对照这次疫情,有哪些短板要补、弱项要强、漏洞要堵?

马建珍:与其他城市一样,这次疫情也暴露了南京应急管理能力体系一些有待提升的地方。比如,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有待强化,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不完善,缺少超前性抗灾防疫避难的基础设施,社会公众应急知识与能力不足。

田青: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凸显出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人才队伍建设和培养跟不上、检验检测技术有待提升、基础设施信息化不足等。

偏重产业结构调头慢灵活性度相对不够

陈柳:总体上看,南京经济一个重要特征是产业结构偏重,化工、钢铁等重化工业占制造业比重过高,相对来说,在经济外部冲击下存在调头慢、灵活性度相对不够问题。

在本次抗疫中,远程办公、在线医疗、线上娱乐等业务模式集中爆发,互联网经济发达地区依靠线上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线下交易不足,从而烫平经济波动,显现出与众不同优势。相对而言,南京互联网经济发展相对不足劣势更加显现。

生物医药等前沿产业发展不够突出。深圳华大基因等著名生物医药企业的核酸检测试剂盒等产品在本次抗疫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物医药是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南京需要奋起直追。

任克强:这次疫情防控,主要还是依靠体制内力量、党组织力量和政府力量在发挥主要作用,在其带动下,群防群治效应初步呈现,但更多元社会力量参与还需提升。体制机制上还需要进一步整合,各行政部门与基层社区之间,社区、物业、志愿者之间的联动机制还存在不足,基层治理体系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存在平台不融合,一线采集的数据需要多个平台录入,信息集成共享还不够。

全面提升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主持人:对标先进城市,为保障城市安全、增强发展韧性提供有力支撑,南京在“治理对标”上还有哪些工作要做?

马建珍:要坚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为引领,抓紧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全面提升南京应急管理能力水平,确保城市安全健康运行。

为此,要强化全社会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居安思危理念,加强领导干部应急管理理论素养和实战能力培训。做细做实做强重大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切实做好各领域安全风险隐患排查、识别、评估与防控工作,真正做到从源头上彻底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大力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实现从经验应急向科学应急、法治应急转变。大力发展应急产业与应急科技,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应急产业体系。

田青:要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将其作为一项重点内容纳入“十四五”规划,前移预防关口。重视和培养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并通过机制保障鼓励其下沉基层机构,扎实做好流行病学研究和疾病预防控工作。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物联网、5G等信息技术,升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实现多部门协同治理。创新模式引导市疾控中心与南京现有生物医药实验室平台进行合作,联合攻关与公共卫生有关的快速检验技术,扎牢防控的前端关口。

对“4+4+1”主导产业发展再深化再聚焦

陈柳:在疫情防控已取得阶段性成功的基础上,南京完善经济抗压体系的重要一点,就是要在“后疫情时代”紧紧抓住当前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各项振兴政策机遇,把握国家产业发展最新战略,对“4+4+1”主导产业发展再深化、再聚焦。

围绕医疗设备、5G网络、工业互联网等“后疫情时代”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布局和壮大全球产业链中重要龙头和核心企业,支持其开拓区域市场和海外市场,鼓励其在全球经济恢复过程中抢占先机,努力实现逆势超越。

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手续”“只跑一次”等这些各个地区都在做的举措,对南京来说,只能是优化营商环境的规定动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需要政府商事制度改革形成简洁的、规范化的办事流程,更需要符合各类新兴产业发展的专业化基础设施、个性化的要素支持、高水平的人才结构。完善这些营商环境元素,方能彰显南京经济发展的区域特色。

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任克强:关键是要完善智慧城市管理体系和共建共治共享体系。

强机制,构建多元主体融合的共治体系。可以依托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引导行政部门、社会组织、物业企业、志愿者等各方面力量融入网格,构建“网格化社会治理”协同部门、街道社区、社会组织、物业企业、志愿者等的基层治理共治体系。推动资源更多向基层下沉,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各主体之间形成常态化稳定的联系机制。居民是原子化的,要通过各类组织对其提供组织化、体系化服务。物业企业同时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治理,要将物业企业作为社区治理共治主体来看待。

强社会,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参与空间。发挥各级党组织作用,通过区域化党建平台和联系纽带,在做好现有党员志愿者、属地单位等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组织推动在职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特别是要构建体制内在职党员常态化参与社区治理的机制,引导其发挥酵母作用和示范作用。发挥各类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作用,与社区精准对接,将疫情防控中涌现的志愿服务力量进行转化,从危机下的群防群治转化为常态型的志愿服务。特别要注重在基层治理中引入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带动基层各治理主体在行动参与中提升治理能力。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物理参与空间,通过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各项服务的便利,实现各类人群在空间上的互动与融合。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网络参与空间。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治理和服务体系的融合,运用社区论坛、微信群、QQ群、智能问答机器人等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参与公共事务、密切邻里关系。

强科技,打造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治理平台。要完善现有信息化治理平台,善于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突出简单便捷实用,以用为主,探索与居民群众的智慧生活系统融合链接。推动政务服务“一张网”进社区,精简浓缩,整合各条线条口的信息资源和系统,多网合一,信息互通,服务互联,建设统一的信息化平台,实现社区和网格信息统一采集、数据共享,更高效地实现基层治理。

增强领导干部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能力

刘喜发:“治理对标”要完善干部能力建设体系。领导干部能力素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通过系统的教育培训和岗位锻炼,帮助广大干部树立忧患意识,增强防范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能力;要培养和锻炼各级干部运用法治思维推进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运用和法治方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能力;要提高掌控意识形态主导权的能力,善于引导舆论导向,弘扬正能量;要培养提升干部的统筹协调能力,处理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避免出现单打一的局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