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推动南京城市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2025-03-05 15:21: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万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这强调了国际化对于经济发展尤其是吸引外资、对外投资的重要性。近年来,南京将促进国际化发展作为城市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城市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在全球化与世界城市研究网络(GaWC)发布的《世界城市名册2022》中,南京全球排名提升2位至第85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要加快建设更有国际知名度的南京,推动南京城市国际化水平再上新台阶。

以战略引领为核心推动国际化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国家战略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南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围绕国家发展战略,以创新驱动、制度创新和服务优化为核心,构建高标准的国际化发展路径。

明确国际化发展目标。从科技创新、文化艺术、金融服务等关键领域着手,加快建立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形象,力求在全球城市等级中从Beta级迈向Alpha级。规划国际化发展蓝图。瞄准创新型、智慧型和现代化城市的发展大势,借鉴国内外先进城市的做法经验,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实现城市国际化目标与政策措施的有效对接。完善国际化政策支持体系。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在国际化发展上的政策倾斜,夯实南京城市国际化发展基础,加速南京在全球化格局中的进位升级。

以创新驱动为抓手提升国际化水平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建立企业研发准备金制度,支持企业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南京可以把研发经费投入纳入未来发展长远计划,形成相应战略部署,规范化、统一化地服务于海外创新创业人员,实现跨境项目的孵化和落地。

深度实施“双招双引”,促进国际人才带项目落户南京。提升产业内生性、原创性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南大、东大和紫金山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等高校和新型研发机构,把南京创新力量渗透到国际化技术合作中,实现“产学研融管宣”融合。以“头部”企业和未来产业为主导,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芯片和绿色能源等赛道,培育壮大现代企业和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国际化竞争强大优势,加力推进城市国际化进程。

以产业协同为基础拓展国际化合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促进和保障对外投资体制机制,健全对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南京要持续提升在宁企业跨国经营能力,打造标志性海外工程项目,积极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宁落户。

依托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的优势,扩展服务外包等方式的国际合作规模和形式,进一步强化国际竞争力。强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把握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定位,大力发展临空产业,积极推动高品质航线网络建设,提升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能力。深化文化“出圈”、产业“出海”战略。深化国际文化交流互鉴,组织开展友城互访交流,全面打响“六朝古都”“十朝都会”等高品质城市文化品牌。要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南京文化资源和产业的数字化交换交易平台,有力推动文化产品“出海”,扩大南京城市文化影响力,提高南京国际知名度。

以开放合作为驱动深化国际交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推进国际传播格局重构,深化主流媒体国际传播机制改革创新,加快构建多渠道、立体式对外传播格局”。

南京应积极筹划和举办更多国际顶级赛事和大会,增强全球关注度。大力培育产业契合度高的专业性展会。如“世界半导体大会”等产业契合度高、标识度强的专业性展会,构筑“赛”“会”经济产业集群,构建会展经济全产业链。拓展国际友好城市网络。与更多关键领域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城市建立友好合作关系,通过艺术节、文化周等形式深化文化交流,拓宽市民的国际视野。实施“名城名校”联动发展战略。发挥南京高校资源优势,构建国际合作交流平台,深化国际产学研合作,推动设立“国际创新孵化基地”,助力南京国际化的可持续发展。

以环境优化为支撑提升国际化服务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境外人员入境居住、医疗、支付等生活便利制度”。南京应推动“硬环境”与“软环境”的融合,提升城市基本服务的国际化配套。

更新升级国际化标识系统,构建“一站式”数字化涉外咨询和服务平台,提升基本服务国际化水平。高标准打造“类海外”环境。充分把握南京获准首批试点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机遇,试点建设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学校,高品质打造宜业、宜居、宜学、宜医、宜游、宜融环境,提倡多语言服务,提升外籍人员公共场所的服务体验。实施国际人才集聚行动。以具有较强技术转化、产品开发、市场拓展能力的人才作为人才引进的方向,重点吸收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和高技能人才,建议优化外籍人士来宁创业和工作的审批流程,提供更便捷的签证服务,吸引更多海外人才参与南京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为中共高淳区委党校教师、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从音乐文化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于月

“信仰之歌”音乐思政课程是雨花台干部学院的特色课程、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雨花思政”的特色品牌。该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2月视察江苏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信仰之歌》系列歌曲为载体,用音乐语言讲述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通过艺术性、互动性和体验性的教学手段,结合不同学情,采用不同的切入点,让听者浸润于音乐中,启发大家从音乐文化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音乐中的信仰之光照亮心灵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道:体育与音乐是培养理想公民最重要的两极。体育使人坚韧不拔,而音乐使人精致典雅。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音乐与信仰”就成为难解难分的姐妹。

巴黎公社失败后不久,公社的领导人之一欧仁·鲍狄埃创作了诗歌《英特纳雄耐尔》。1888年,法国工人作曲家皮埃尔·狄盖特谱写了旋律,《国际歌》创作完成。自从《国际歌》诞生以来,“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的信仰也随着《国际歌》的旋律,飞越国界,飞越大洋,成为属于全世界无产阶级自己的歌。

在中国人民争取独立解放的战争中,也涌现了《义勇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黄河大合唱》《游击队之歌》等一系列歌曲。

1927年—1949年间,数万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在雨花台牺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他们的事迹展示了共产党人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为民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而“信仰之歌”音乐思政课,则用音乐语言讲述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用音乐艺术拨动党员师生心弦。

信仰的浪花在听众心海荡漾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主讲人用“不讲理,只讲情”的授课方式,通过7首歌曲的串联,带领我们走进雨花英烈的情感世界。

生动呈现“信仰的光芒”。“每当我走进你,胸中就会涌起神圣的敬意。这是震撼心灵的洗礼,这是永不消逝的记忆……”南京市音乐家协会三位会员创作出了混声合唱《走进雨花台》,表达了人们对烈士的崇敬之情。

诉说“信仰的足迹”。在《歌声与微笑》中的“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这句歌词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了歌曲《丁香花开了》,倾听丁香烈士精神传承的故事。丁香烈士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正如圣桑所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

感受“信仰的力量”。最后的精彩,主讲人用一首歌曲《信仰》结束了本节课,主讲人启发师生们思考:信仰是什么?大家各抒己见后,主讲人带领大家朗诵《信仰》歌词:信仰,是一盏指路明灯,照亮共产党人前行方向。信仰,是一团燃烧火焰,激励奋斗者发愤图强。

心中有信仰,行动有力量!信仰作导向,胜利在前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要求“党性教育更加触及灵魂”,落实这一要求需要借助艺术的力量。主讲人带领大家朗诵歌词、学唱歌曲,让大家在艺术的情感中感受“信仰的力量”。

信仰的灯塔引领人生航向

“信仰之歌”音乐思政课用三位烈士的故事,带领我们再次走进雨花台。主讲人在每个板块都设置了互动体验环节,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师生们了解人物故事、歌曲创作历程;通过表演式互动让师生们学唱歌曲,理解文艺作品是如何讲述烈士们的故事的,带我们重走信仰之路,感受信仰的光芒与力量,艺术性地传承和弘扬了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将“理”放入“情”中,寓理于情,情理交融;用“信仰与音乐”的方式来讲述烈士们的感人故事,别开生面,生动、新鲜、感人。

一首《恋》将曹顺标烈士的故事唱进了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学系的一位同学心中:“雨花台音乐思政课从曹顺标烈士的第二个愿望——‘爱’出发,更容易触动听众的情感,这爱中包含着曹顺标烈士的大爱与小爱,他伟大的精神给同龄的广大青年力量。”另一位同学将雨花台音乐思政课比成“英烈交响曲”:“雨花英烈事迹与精神在优美的旋律中娓娓道来,当他们以更加生活化的形象向我们走来的时候,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在此刻幸福的当下,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东南大学一位年轻教师观看了《走进雨花台》演唱录像后在课堂上分享:“歌词和音乐非常有张力,让人心里有一种颤动的感觉,很受感动。”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位同学观看了《我就是你》的演唱录像,感动得热泪盈眶:“我在读本科时参加学校合唱团演唱过这首歌,今天听了主讲人讲述歌曲背后的故事,心情非常激动。”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一位同学在课后问卷调查中写道:“听着这些歌曲,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感受到了歌曲的魅力和共产党人的精神。”另一位同学在听课感想中写道:“这首歌振奋人心,让我们体会到信仰的力量,相信信仰的力量。”

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音乐学院院长韩中健教授说:“这一课用音乐把先烈们的故事串联起来,更加贴近我们的专业,更加生动,更有教育意义。”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朱成山教授认为:“这一课生动、鲜活,代入感强,概括起来是‘四有’:有理性、有情感、有趣味、有启发。”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