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经济大省而言,经济增长是其优势,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但物质基础和经济增长要在一定的制度结构(如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下才能缩小收入差距。对于经济大省而言,既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办法,把“面包”继续做大;同时也要制定一定的规则,让“面包”分得公平合理。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大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是新形势下“先富带动后富”的一条新路径。
经济大省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具有示范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已经从温饱走向了全面小康,但同时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对于“先富如何带动后富”以及新形势下如何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显然是必须回应的时代命题。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大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是新形势下“先富带动后富”的一条新路径。
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逐步涌现出来的经济大省,是稳住全国经济基本盘的“压舱石”。以2024年为例,广东、江苏等十省份以占全国近两成的面积,贡献全国超六成的GDP。值得关注的是,经济大省不仅经受了市场化改革的洗礼,占有较大的经济体量,而且在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融合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等积极加以探索,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经济大省的省域实践不仅仅是经济的现代化,同时还体现出这些省份对共同富裕的不断探索,而对其中的经验、规律加以总结和提炼,显然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通过省域现代化实践逐步探索出共同富裕实现路径
经济大省往往是通过GDP总量、财政收入、人均GDP、人均收入、人均财政收入以及人均消费水平等经济指标测算而来,但对于这些指标我们不能孤立去理解和看待,恰恰需要对这些经济指标的实现及其整体效应进一步加以分析,才能对经济大省的“示范经验”有更深刻的理解。
诺贝尔奖获得者缪尔达尔1957年在《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概念,用来说明国际间和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扩散效应”是指一国(地区)的某一地区由于某种原因(如交通便利或享有特殊优惠政策)而创办了许多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经济中心,这一中心的形成和发展向周围地区扩散和辐射,因而带动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而这些邻近地区的经济增长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中心地区经济的发展,从而形成了一个上升的循环累积过程。“回波效应”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由于种种原因会引起其他地区经济的衰落。例如人才、资金、技术纷纷从落后地区被吸收到经济发达地区,从而使发达地区的经济更加发达,而不发达地区的经济越来越不发达。
可以看出,经济大省既会存在“扩散效应”,也会出现“回波效应”。“扩散效应”是往往通过市场化改革能够促进区域(社会)的协调发展,“回波效应”则会带来区域的不平衡发展甚至“马太效应”,并不是市场机制能自动化解的。对于省域而言,如何消除“回波效应”,需要经过一定的探索。改革开放初期,江苏、广东和浙江分别涌现出三种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以及温州模式。三种模式各具特色,也确实造就了一部分“先富群体”,也带动了省域内某些地方的经济发展,但并不必然带来共同富裕。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以及社会流动的加速,三种模式不断转型和调适,以适应经济、社会、生态以及环境的总体协调发展。在国家宏观政策的引导下,这些经济大省通过省域现代化的实践逐步探索出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
当然,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目标,还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紧密相关。对于经济强省而言,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做表率,不仅需要有耀眼的经济指标,还需要在城乡协调发展、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生态文明、精神文明等走在前、作示范。
既要把“面包”继续做大也要让“面包”分得公平合理
江苏一直位居经济大省之列。2024年江苏实现生产总值137008.0亿元,位居全国第二;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8%,增量位居全国第一。显然,经济实力是江苏促进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江苏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
第一,促进苏南苏北苏中的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江苏被自然地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部分。尽管苏南、苏中和苏北的GDP现在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但这种差距在不断缩小,而通过高铁、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改善,苏南与苏北的联系更加紧密,促进了资源流动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同时通过将苏南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向苏北转移,通过省内区域的产业转移带动了苏北的工业化进程;另外通过区域合作机制建立了苏南苏北对口帮扶机制,苏南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支持苏北,推动苏北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江苏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农村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城乡收入比不断缩小。2012年以来,江苏先后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农民收入新增万元行动、农业强省促进农民增收专项行动,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连续增长。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江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城乡收入比连续12年缩小,由2012年的2.37∶1缩小至2023年的2.1∶1,江苏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共同富裕显然不是平均意义上的共同富裕,而是通过一定的社会保护政策让弱势群体和低收入者的获得感不断增强,这显然也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第三,江苏在推进公共服务可及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领域:推进教育均等化;通过远程医疗、医疗保障覆盖提升了基层医疗能力,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确保农村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保障;为农村劳动力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同时还积极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项目,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对于经济大省而言,经济增长是其优势,同时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但物质基础和经济增长要在一定的制度结构(如分配制度、税收制度等)下才能缩小收入差距。因此,对于经济大省而言,既要制定一定的激励办法,把“面包”继续做大;同时也要制定一定的规则,让“面包”分得公平合理。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