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大省挑大梁,省会城市要扛起担当。围绕南京在国家和江苏重大发展战略中的现实定位和发展方位,找准发力的重点和支点,强化规划战略衔接,推进政策举措协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枢纽城市链接全球力、核心城市支柱支撑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省会城市竞合发展力,为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展现南京作为、贡献南京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等,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202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连续三年参加全国人代会江苏代表团审议,都提到了“挑大梁”这个关键词,强调经济大省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其中,从“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到“江苏要全面融入和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再到“江苏要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加强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的对接,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帮扶工作”“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协调发展的理念和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线索鲜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除了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要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之外,其他三个方面也都蕴含着区域协调发展的元素,融合对接、联动协同的特点鲜明。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要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要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方面持续用力,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说,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共进,文化人文与经济社会融合共生,克服内卷式竞争促进城乡融合、区域联动,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主动作为、协同联动,都是经济大省挑大梁的必然要求和应有之义。
经济大省挑大梁,省会城市要扛起担当。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围绕南京在全球、国家和江苏现代化进程中的现实方位和发展定位,找准发力重点和支点,强化规划战略衔接,推进政策举措协同,深化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增强枢纽城市链接全球力、核心城市支柱支撑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省会城市竞合发展力,为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展现南京作为、贡献南京力量。
在服务构建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上积极担当,不断增强枢纽城市链接全球力。南京是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发挥承东启西、联通南北、链接海陆的区位优势,建设国际航空港、江海联运港和“米”字形高铁网,提升枢纽地位。提升公铁水多式联运水平,借力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等平台,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发挥交汇点作用。推进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协调联动发展,深化与沿江城市合作,加强沿江和西北等方向通道建设,增强对皖北、皖南、豫南等地区的辐射。对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优势产业链,推进国家级开发区等产业创新平台与高层次合作交流平台联动互促。
在落实长江经济带发展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上协同联动,不断增强核心城市支柱支撑力。发挥南京江海联运优势,推进国际货邮枢纽、航运物流枢纽建设,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资源配置中心。联动长江经济带广阔腹地,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领域先行示范,共同拓展国际经济合作。以南京沿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和产业片区整治为突破口,引领长江大保护和绿色发展,共促沿江转型发展,向魅力扬子江的转变。加强与上海大都市圈、杭州都市圈联动发展,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打造东中部区域协调发展的典范。推进资源互通、优势互补,加强与上海、合肥国家科学中心的合作分工,联动上海张江、苏南、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建沪宁合科技创新带。强化基础设施网络支撑,完善放射状综合运输通道体系,形成多层次枢纽高效联动格局,引领扬子江沿线城市协同发展。
在引领南京都市圈现代化建设、落实宁镇扬一体化发展行动计划上主动作为,不断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是全国首个由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同意的都市圈规划,担负着探索现代化都市圈同城化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使命。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不断扩大提升南京的“朋友圈”,大力支持推动促进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特色发展、抱团发展、协同发展。分圈层推进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以新街口市级中心向外40千米为半径建设密切联系的一小时通勤圈,重点推进公共交通同城覆盖、基础设施同城共享、生态环境同城治理,打造“同城化圈层”;加快建设南京都市圈一日生活圈,构建快速高效的交通网络,提升南京综合交通、高端服务枢纽功能,携手周边城市共同发展,打造“一体化圈层”。依托沪宁合、沿江、宁杭、宁宣黄、宁淮、宁滁蚌等发展带,引导沿线城镇空间布局优化、紧凑发展,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和集群发展。落实宁镇扬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宁镇扬、宁马滁两个片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同城共建。强化南京都市圈辐射带动功能,探索“研发在南京+制造在周边”的区域合作机制,支持圈内城市在南京建立“科创飞地”,推动高能级平台共用共享。加强南京对苏北地区的辐射,共建宁淮生态经济带,推进宁淮特别合作区高质量发展,共建宁淮滁生态旅游圈。
在着力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上探索新路,不断增强省会城市竞合发展力。围绕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的改革部署,着力构建市域协调联动发展新机制,以市域一体化更好地落实和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南京江北新区高质量建设的意见》,推动江南主城、江北新主城协同发展,在区域创新集群建设中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中心城区综合服务能级,引领沿江城镇有序布局和联动互促。健全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机制,探索“统计分算、财税分成”深度利益共享机制,建立市域“中心带城郊、先发带后发、相邻成一体”的联动机制,探索构建以滨江产业创新带、环紫金山科技创新带、江北产业创新带、临空经济示范区为重点的“三带一区”功能板块。衔接国家“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落实省国土空间总体格局,根据生态安全、集约高效和凸显特色的原则,逐步构建“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格局。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省区域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