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助力全局
2025-03-19 17:0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贾钢涛

●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落实落地,离不开经济大省的有力带动、扎实推动。江苏要充分发挥自身体量大、动能强的显著优势,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助力全局,实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要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江苏经济社会工作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助力全局,切实担负起经济大省应尽的职责和使命。

充分认识“挑大梁”的重要性

经济大省是观察中国经济的重要窗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还是进入新时代,经济大省在持续推进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协同推动中国经济保持稳中有进态势的过程中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经济大省助力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更是功不可没。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大省作为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深化改革的先行者、高水平开放的排头兵,既是催生新业态、激发新动能的动力源,也是稳住经济大盘、助力经济稳中有进的“压舱石”。从2022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中首次提出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多次直言广东、江苏等经济大省对于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可谓“举足轻重,不可替代”。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至关重要。对于江苏而言,挑大梁既是政治责任,更是宝贵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高度重视、寄予厚望,从2014年提出“两个率先”,2020年提出“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2023年提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2025年又提出挑大梁的四个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深切关怀,为江苏坚持高质量发展、圆满实现“十四五”发展目标、科学谋划“十五五”发展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科学把握“挑大梁”的着力点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从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盘来看,经济大省挑大梁,要充分发挥产业基础深厚、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不仅要在“量的合理增长”上走在前列,更要在“质的有效提升”上示范引领。

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创新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抓住了创新,就是抓住了推动生产力变革的革命性力量。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结果。要坚持科技创新不动摇,创业创新不停步,推动科技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化,真正实现二者有机融合,共同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经济体量大,向前发展就需要更大的推动力。统筹国内国际,抓好城乡融合、区域联动,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改革开放,必须敢于啃硬骨头、突进深水区,在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等改革重要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再到实施粮食安全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落实落地,离不开经济大省的有力带动、扎实推动。大有大的优势,大有大的担当。江苏要充分发挥自身体量大、动能强的显著优势,以自身发展带动区域、助力全局,实现“既为一域增光、又为全局添彩”。

经济大省挑大梁,就要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共同富裕的难点在乡村。要大力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上办实事、做好事,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上再上水平;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

坚决扛起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的使命担当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江苏要深刻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切实增强信心、发挥历史主动、持续真抓实干,坚决扛起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走在前的使命担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聚力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发展战略中,主动作为、协同联动。主动作为,就是要发挥历史主动,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功成不必在我的使命感,不等不靠,积极挖掘自身优势;协同联动,就是要坚持系统思维,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为主题,既要当好领航者,也要当好运动员。要发挥区位优势,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联动起来协同推进,精准对接国家重大部署,深度挖掘自身禀赋,加快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宁杭生态经济带、长江口产业创新绿色发展协同区建设,增强苏锡常都市圈综合竞争力,推动扬子江城市群融合发展,发挥对区域乃至全国发展的辐射带动力。

主动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的深度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全方位深化同其他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合作。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积极推动境外合作园区建设,加快实施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等项目。要聚焦改善民生,聚合“江苏所能”,精心实施援藏援疆资源协作项目;要深化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增收、劳务协作提质“四项行动”;要着眼互利共赢,扎实做好经济优势互补文章,拓展对口支援协作合作广度和深度,奋力谱写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新篇章。

进一步增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强化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进一步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施非农建设“以补定占”机制,从严管控耕地占用,严肃查处非法占用耕地、破坏耕地等行为。健全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加快大中小型灌区建设改造。深入推进地方储备粮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的储备体系,更加有力地确保粮食供应安全。高标准推进长江大保护和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强化江淮生态经济区生态产品供给功能,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要坚持科学施策、系统治理,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截污导流等综合措施,持续改善沿线河湖生态环境,有效提升区域水环境容量和承载能力,确保南水北调水源安全。

[作者为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课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主动精神研究”(23AKS003)支持。]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