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投资于人,激发城市发展新活力
2025-04-16 18:0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胡小武

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

投资于人,本质上是让人能够具有更强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人有更强的生产能力,意味着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并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城市产业发展,增强城市科技创新和产业竞争力,从而提振城市经济,反哺城市民生。人有更强的消费能力,意味着让居民收入增长,增强消费信心,提振实物型消费和服务型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提高人民的幸福感。所以,投资于人,终极目标是让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南京作为最具幸福感的城市之一,更应择机而动,在“投资于人”中重构城市发展逻辑,重塑城市底层发展逻辑,重振城市经济发展活力,重构城市治理理念,开启城市增长新密码。具体而言,要聚焦投资于人才、投资于市民、投资于消费活跃群体,推动科技创新、消费增长、共同富裕、城市繁荣,为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探索南京方案。

投资于人才,以“链长+链主”机制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2024年,南京GDP达1.85万亿元,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面临着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创新,需要特别重视投资于人才。教育、科技、人才是系统化、一体化的三者互联关系,投资于人才,首先需要投资于产业人才。要加快围绕“4266”产业布局,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创新推动建立专业人才培养的城市“链长+链主”机制,提升本地化人才供给与消费匹配度。

发力高端产业和未来产业人才投资。联动高校,为两大国家级产业集群(软件和信息服务、新型电力)、六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装备、新型材料、航空航天)、六大未来产业(新一代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基因与细胞、元宇宙、未来网络与先进通信、储能与氢能)发展,优化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争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不同门类人才需求与供给本地化模式的系统化、一体化培养。建立诸如南京推行的产业链链长形式的人才培养“链长+链主”机制。“链主”由一流学科或优势学科学校分管领导担任,链长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的领导分别担任。比如人工智能专业及人才培养链主,可由南京大学分管领导担任,协同其他高校人工智能专业,设立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联盟机构,在由市领导担任的链长统一协调下,结合南京产业发展需求,对人工智能专业领域的学科布局、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进行统一谋划和人才培养领域的“学、研、教、产、用”系统化、一体化统筹,并以人才培养奖励扶持资金方式,激励各个环节的贡献者,奖励优秀的潜力型学生,从而推动南京从产业发展端倒逼人才培养端的改革创新,更精准地实现投资于人才并服务于城市产业发展大局。

重视全方位职业技能人才的投资。南京除了高端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之外,还有四大支柱产业如钢铁、石化、汽车、电子等传统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国计民生领域同样具有重大支撑作用。南京拥有大量的职业技术学院、高职中职类技术学校,包括南京工程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信息工程技工学校等十几所相应的职业技术类院校,每年提供10万基础工程师类型的职业技能人才。南京要从产业需求端、企业发展端出发,建立职业技能人才培养“链长+链主”机制,统筹全市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供给结构,全面优化人才供需结构,做到企业所需的人才岗位、职业院校的毕业生都能够“无缝嵌入”。这样可以加快弥合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结构性错位矛盾,大大提升教育领域投资于人才的效能,最终服务南京企业发展和产业振兴。

对产业界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人才投资。科技人才支撑的传统模式是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为主体的课题基金或项目支持方式,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提供资金。但是,作为城市层面的投资于人的战略,更需要从城市现有产业或企业界的重大关键科技攻关项目需求出发,建立“链长+链主”机制。“链主”由有需求的企业负责人担任,链长由市委科技委员会领导担任,技术攻关项目由南京统一平台进行发布,采取“揭榜挂帅”模式,对成功突破技术难题、解决企业技术问题的科学家或工程师,由市级层面进行奖励,企业层面提供技术合作资金。利用这种模式,可以动态、灵活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助力企业发展,同时也能更加精准地实现投资于人和产研贯通。南京有各类工业、技术类企业10万多家,存在大量的企业端的技术攻关项目需求,采取新型的“链主+链长”机制,不仅有需求,而且十分必要。

投资于市民,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

全龄友好型城市意味着每一个年龄段群体在南京这座城市都有安全感、归属感、满足感和幸福感。

投资于老人。除了更好地实施养老服务投资外,重点是要想办法提高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水平,全面启动“银发经济”。

投资于儿童。一方面,适当加大财政补贴,确保学生在学校能够吃得好、吃得满意。另一方面,强化基础教育阶段优质均衡办学。

投资于青年。青年是一座城市人力资源的生力军,青年友好,则城市活力充足,才有吸引力。要加大力度,推动解决更多青年群体的住房保障、就业技能辅导、婚恋教育与协助等问题,满足青年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加大生育投资。建议以“生育券”和“育儿券”等形式,加大生育补贴、假期津贴、育儿服务、“四点半课堂”等生养孩子环节的扶持,提振生育信心。

投资于外来人口。对已有的外来人口融入南京、扎根南京进行精准服务,比如发放“公园门票”、建立“相亲角”、提供“宁青驿站”服务,全方位服务好外来人口在南京的就业与生活,擦亮、叫响南京“包容之城”“温暖之城”的城市品牌。

投资于消费活跃群体,打造“国际化品质生活之城”

投资于人,目标是激活城市发展动能,其中之一是消费动能。消费是推动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建议南京可以瞄准城市内外消费活跃群体,扩大文旅体消费券的发放范围,覆盖更广域的消费活跃群体,让全世界的人都能够有机会申领到消费券,愿意到南京来旅游消费。这样必将有助于南京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能将南京这座“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天下文枢、世界文都”和现代化交相辉映的魅力城市,打造为“国际化品质生活之城”。

文化消费券,聚焦南京保利大剧院、江苏大剧院、紫金大剧院、星空剧场、新华书店、大众书局、锦创书城、音乐节等一大批戏剧、图书、音乐的消费增长;旅游消费券,主打南京市域内所有的餐饮、宾馆、民宿、公园、景区的消费增长。体育消费券,侧重于各类体育竞赛、体育健身会所、马拉松等消费激励,从而做大做强城市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同时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全面繁荣,促进就业、创业,拓展消费场景,提振经济增长。

后工业社会中的城市,既要有科技创新的产业,更需要有高品质生活和休闲的消费空间和城市环境。要利用更大力度的文旅体消费券,激活全市域的文、旅、体消费场景,进而推进文化、旅游、体育、交通、商业空间、环境卫生等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改善,将南京塑造成一个更具魅力、更高品质、更有活力的现代化国际品质生活之城。

(作者为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江苏省城市经济学会秘书长、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研究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