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红色工业遗产是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具有较高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工业遗存,也是记录中国共产党建党之初在红色政权内部开展工业生产、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工业化建设、改革开放的现代化建设及新时代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奋进历程的红色文化载体,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白手起家干工业的奋斗史,凝聚着中国工业自力更生、开拓创新的不屈精神。
用好江苏境内的红色工业遗产、讲好红色工业遗产的江苏故事,让蕴含其中的披荆斩棘、艰苦奋斗的记忆建构再扬风帆,让锐意创新、勇于担当的红色价值再燃激情,有助于汇聚起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精神力量。
重塑江苏红色工业遗产的记忆建构。江苏红色工业遗产是中国共产党人铸就江苏工业辉煌的历史缩影,记录着江苏工业筚路蓝缕、艰辛开拓、从一穷二白到勇挑大梁的红色历程,印刻着党带领江苏人民不惧风雨、斗志昂扬奋斗在救国兴国富国强国伟大征程中的坚定足迹。保护江苏红色工业遗产,可以呈现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现实样貌,为讲好“走在前、做示范”的新时代江苏故事增添传承注脚。红色工业遗产承载着江苏几代工业建设者的生活和精神寄托,是江苏继续谱写“强富美高”现代化建设新篇章的宝贵财富。红色工业遗产是江苏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精神基石。其所蕴含的奋进、开拓、创新等精神跨越时空,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与塑强新质生产力。重塑江苏红色工业遗产的记忆建构,是对江苏几代工业建设者奋斗历史的高度认可,也激励新时代江苏人民争做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以创新创造擦亮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
传承江苏红色工业遗产的宝贵价值。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每一个红色遗迹都在讲述着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每一个纪念展馆都将蕴含着党的精神、革命的精神、英雄的精神的红色基因库不断丰富扩容。相较这些革命教育场所,对于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亟待强化。一方面,红色是中国共产党最鲜亮的底色,江苏红色工业遗产是党领导江苏人民开展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推进工业现代化的情感传承和历史见证。保护江苏红色工业遗产,找寻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江苏实践特质,这是任何工业遗产乃至一般意义上的文化遗产都无法取代的价值。另一方面,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纯洁性的内在动力,是永葆朝气蓬勃风貌的精神之源。江苏红色工业遗产无论是开展工业活动的建筑群体、社会生活场所、生产设备等不可再生的物质遗产,还是诸如开拓创新、拼搏奉献等不可替代的非物质资源,均是江苏人民创造、人民享有。江苏红色工业遗产的价值挖掘也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谋幸福、由人民传承,做真正“人民的遗产”。
探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经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江苏时强调,要积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探索新经验”。对江苏红色工业遗产进行记忆建构与价值传承,是展现江苏在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中“探索新经验”的有效路径。一是保护红色资源,理解历史江苏。寻访红色印记。在全省开展红色工业遗产的现状调研和史料整理,梳理空间分布及现状特征,建立红色工业遗产数据库。梳理评价体系。按红色工业遗产在党史中的重要程度和地位分类定级,科学划分“重要”“区域”与“一般”,为后续保护利用提供思路和方法上的支撑,使人民群众在充分认识红色工业遗产的重要红色资源身份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江苏历史。二是传承红色基因,认识现实江苏。借鉴他山之石。目前,北京、大庆等城市,鞍钢、首钢等企业都对红色工业遗产的保护传承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向的实践与探索,相关研究可提供参考和支撑。营造浓厚氛围。挖掘红色工业遗产“存史”的意义,让红色资源鲜活呈现、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阐释红色工业遗产的“育人”功能,加强对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等的宣传引导,营造树牢家国情怀、崇尚创新实干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现代化江苏增色添彩。三是构筑红色阵地,把握未来江苏。拓展江苏实践。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相关部署,以红色文化引领理想信念教育,以宣传保护利用工业遗产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在政策支持上,坚持政府引导、政企合作、社会参与;在文化创新上,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融合发展,激活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在文化聚力上,以改革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注入强大实践动能。铺展时代画卷。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促进新质生产力和红色文化双向赋能,在经济上打造“高端化”“规模化”质态的同时,借助地域文化精塑红色阵地。例如,可立足长江文化,联合梅钢、南化、南钢等,连片构筑临江红色工业遗产带,形成“新型工业化+红色文化”的矩阵,繁荣经济活力、坚定文化自信。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副教授。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3SJSZ0242)、江苏高校“人工智能通识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专项课题(2024AIGE3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