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增强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2025-04-09 15:2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吴光祥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扎实推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有效有序开展,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学习教育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之举

通过集中教育推动全党以自我革命精神解决党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作风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把纪律建设纳入新时代党建总体布局,让党纪成为“带电的高压线”,保证了党中央令行禁止、全党步调一致。2024年全党又专门开展党纪学习教育,这是党的历史上首次开展以党纪为主题的集中性学习教育。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党性不会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会随着职务的提升而自然提升,集中性的党纪学习教育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以马不离鞍、缰不松手的定力,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内化为日用而不觉的言行准则。由此可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一方面是党纪学习教育的延续,是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重要举措,其历史逻辑一脉相承、实践逻辑环环相扣、政治要求高度一致、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另一方面是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为“建立常态化长效化的纪律教育机制,使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周期、融入组织管理全过程”提供宝贵经验和历史借鉴。

加强新时代党的作风建设之责

坚强党性、端正党风、严肃党纪,是中国共产党百余年历经磨难仍不断开创历史伟业的政治密码和宝贵经验,也是新征程上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坚强保证和根本要求。这次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内在自觉性”与“外在规范性”有机统一的再实践,为新时代锻造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方法指南。当前,党的作风建设成效有目共睹,但我们也要清醒看到,社会上对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仍存在不同观点。只有通过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才能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保持清醒头脑,始终筑牢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堤坝,确保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推向前进。

新时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之要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是我们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基。党的历史告诉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密切联系群众,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能否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乎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事业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刹住了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纠治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带动了作风整体转变,以作风建设新气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使全面从严治党尤其是党的作风建设迈入新境界。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看到,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长期性,抓作风建设只有融入日常、久久为功、步步深入,才能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我们党在新时代驰而不息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推动百年大党在自我革命中不断焕发蓬勃生机之举,并非权宜之计。只有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不松劲、不停步、再出发,时刻以中央八项规定的“戒尺”,规范党员的行为尺度,衡量党性的强度,标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刻度,才能使反对“四风”逐步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一种行为习惯,继而由行为习惯内化为思想自觉,以真心服务赢得群众信赖、以扎实作风赢得群众口碑。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需

从党面临的形势任务看,党的优良作风是党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矢志奋斗的动力之源,关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败。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把这些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就应将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担当作为的优良作风,内化为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遵循。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坚持一个毛病一个毛病纠治,一个问题一个问题突破,一年接着一年坚守。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我们只有准确把握中央八项规定的精神实质和核心要义,切实把自己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才能以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奋发进取的精神状态,凝聚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磅礴力量,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市委离退休干部工委专职副书记)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