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
南京都市圈叠加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区位特殊、责任重大,建设南京都市圈是推动长三角区域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探索跨省行政区域治理新模式的创新实践,更是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的重要抓手。作为全国首个跨省都市圈,南京都市圈近年来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都市圈GDP达5.42万亿元,占全国4.02%。产业是人才集聚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素,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石;城市是人才集聚的沃土,也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助推江苏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南京可以推动区域“产—才—城”适配融合,实现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在区域内的融合发展和梯度分工,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人才结构优化与城市功能完善的多维互动,形成以才促产、以产兴城、以城聚才的良性循环。具体而言,南京都市圈应聚焦新兴产业突破口、抓牢科技创新主引擎、强化人才资源主支撑,以产业链为“骨架”、人才链为“血脉”、创新链为“神经”,促进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合理流动;通过“强核心—优节点—补末端”的战略部署,形成“研发在宁、转化在邻、制造在圈”的协同网络,构建“强核心+专业化分工”的跨区域创新共同体,进而开拓新赛道与新动能。
“规划同向”引领“产—才—城”适配融合,提高都市圈城市功能协同度
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行政分割导致的政策冲突与利益博弈是协同发展的首要障碍,亟待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构建跨区域协作的体制机制,加速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融合和区域协作,推动区域功能协同走在前。
优化苏皖两省协调机制,加强都市圈成员城市的联动合作,完善联席会议决策机制;加快产业、科技、人才等相关职能部门和市、区、县政府的多层级工作推进机制,确保苏皖两省关于都市圈建设的战略规划和重点任务按计划实施推进。
苏皖两地政府应深入分析各城市教育、科技、人才等资源禀赋,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强规划衔接和政策协调,完善共建共享、协作配套、统筹互助的产业和人才协同政策体系。
苏皖两地政府应以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宗旨,以构建区域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制定与各城市教育、科技、人才以及产业相适配且错位竞争和互补发展的都市圈城市规划体系;并且推进都市圈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在城市间的适配流动,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产业协同,构建区域产业合理分布、人才高效配置的新发展格局。
“产业协同”促进“产—才—城”适配融合,推动都市圈产业链互补发展
南京都市圈高质量发展需要各地基于自身实际,结合各地的人才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导向,明确各城市的定位和功能,以差异化定位重塑产业分工体系,形成“梯度互补、链式联动”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区域产业互补走在前。
立足各城市独特优势和人才禀赋,完善区域产业规划。统筹抓好产业布局和转移,实现差异化、互补化的错位发展,形成多重产业梯度;并且需要聚焦都市圈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未来产业共建产业园,通过人才的科学流动和合作共享,加强跨区域、跨领域产创协作分工,实现都市圈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发展。
明确核心城市产业定位,充分发挥南京的产业引领作用。进一步提升南京的首位度功能,依托南京的教育科技人才优势,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生态,锚定南京“科研创新中心”定位,聚焦研发设计、总部经济、数字金融等领域,建设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策源地,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形成以创新为驱动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提升区域“产—才—城”适配融合度。
节点城市深耕“腰部环节”,优化协同创新空间布局。相关城市要积极共建产业园区,加大产业发展所需人才的引进、培育和共享,并且注重柔性引才和用才,从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区域产业布局。如芜湖、马鞍山等城市依托工业基础承接南京的技术和人才溢出,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形成“南京研发—芜马制造”的垂直分工链条。
“人才共享”加速“产—才—城”适配融合,促进都市圈全域人才科学流动
南京都市圈需通过制度创新促进人才要素在区域间的高效配置,打造“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都市圈全域柔性引才用才体系,充分发挥人才对产业和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人才的共享共用带动教育、技术、资金等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区域人才建设走在前。
深化产教融合,做好人才引育的顶层设计,根据城市功能定位和现代产业发展需求,制定人才引进和培育的战略规划,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落户,打造人才集聚中心和创新高地;并且深化人才制度和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技能水平、职业资格、职称评审等管理办法与认定条件同城化,鼓励人才根据产业需求合理地流动和共享。
深化区域科教融汇,发挥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产业基地等引领作用,完善区域创新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且打通科研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接口”,协同打造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设立人才专项基金、提供住房保障、优化子女教育等公共服务,缓解束缚科研人员创新创造的桎梏,为人才创造良好生态环境;并且运用AI技术等信息平台,对人才政策进行数据化和智能化呈现,在加强区域政策协同和制度衔接的同时,实现人才政策供需精准推送,从而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
“设施共建”助力“产—才—城”适配融合,推动都市圈优质服务共享增效
南京都市圈应加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健全公共服务、完善基础设施,在都市圈一体化发展的服务保障上找准“落脚点”,将南京都市圈打造成同城化建设的示范样板,推动区域服务共享走在前。
以数字化、智能化推动都市圈民生服务互通互惠。借助户籍制度改革、用人制度改革、“双聘制”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引导人才要素围绕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有序流动;扩大异地医疗结算范围,推进都市圈内医疗设施共享共用,完善都市圈免备案直接报销等医疗制度,从而推动人才的交流互动,带动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助力“产—才—城”适配融合。
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建设,构建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持续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推进高快速公路通道建设,重点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港口、机场等重大项目建设,优化都市圈空港和功能协调,从而充分释放人才在城市间流动共享的创新效能。与此同时,组建南京都市圈基础教育联盟,依托南京教育资源优势,利用智慧教育平台,针对不同层次教育联合开设“双师课堂”,共享优质师资。
提高科技创新服务质量。构建跨领域、跨城市人才创新网络,成立产业技术联盟、科技成果孵化基地等;牵头搭建南京都市圈科创生态图谱,汇集都市圈重点企业、高校院所和创新平台等科创资源;从而提高人才在城市和产业以及创新主体的配置效率,实现“产—才—城”融合发展。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在都市圈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改革试点,吸引更多国内外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参与产业链、创新链共建。
[作者黄永春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研究员,邹晨为南京工程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