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力量
2025-04-09 15:2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姬全生

数千年以来,中国的传统话语体系经历了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两汉时期的儒术独尊、隋唐时期的儒释道合一、宋明时期的理学思辨等重要阶段,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东亚文化“话语场”,并在世界话语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近现代以来,西方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和大众话语强势植入,使得中国传统农业文明话语逐渐笼罩在西方工业文明话语霸权之下。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在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任务中,承担起打破“西强我弱”国际话语格局的时代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安徽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郑洁教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一书,成功把握住了这一时代课题,并对突围“言必西方”的国际话语格局,作出深刻的理论与实践解答。

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使命

话语是传达思想的重要载体,话语体系是学科体系、学术体系的外在呈现和内在标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两个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极具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创新理论系统和学术表达系统。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聚焦如何“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核心主题,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动实践,生发出譬如“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全人类共同价值”话语、“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人类文明新形态”话语等具有自身主体性的系统化逻辑化的话语表达,形成了集阐述中国实践成果、理论成果与制度成果于一体的话语集群。

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使命,已经从解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升级为将国内“发展优势”转为国际“话语优势”的现实需要。在解读中国实践成就、突破“西方中心主义”话语窠臼、唱响中国国际强音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领域应该最有发言权。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国际话语格局的主导者、操纵者,试图通过意识形态斗争剥夺“全球南方”话语表达的权利。因此,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性,提升其实效性,对于在国际话语格局中彰显中国话语魅力、抵御西方话语侵袭,切实改变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格局,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话语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要将提升话语体系核心竞争力作为阶段性目标,将形成高质量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提升我国国际话语权作为长久性目标。为此,郑洁教授这部新作立足“话语复兴”时代使命,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理论、历史进程、基本原则、现实路径、重要经验和当代价值进行了极具系统性、实践性、原创性的研究,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应有之义。作为一部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其内容并非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纯观念、纯思辨式的抽象概念演绎,而是将其置于特定实践环境、特定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现实境遇中进行逻辑呈现和路径构建。

具体来看,这部力作采取“问题导向”和“方法应用”相结合的思路,从一元与多样、批判与构建、一般与特殊、应然与实然的逻辑关系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的基础问题展开了学理研究。实现了内容生产、形式表达、精神思想的有机统一,构建了有理据、有修辞、接地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生发路径;实现了政治话语、学术话语、大众话语的有机统一,使话语内容指向的“应然”与话语表达的“实然”,成为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必然”;实现了政治高度、理论厚度、生活温度的有机统一,真正让话语与生活无缝对接、话语实践与话语效果融为一体,有效形成从话语生产到话语权力的逻辑转化。

破解“西强我弱”格局的未来路向

当前,国际话语格局正在经历深刻变化和巨大转型。我国作为国际话语格局变革中的关键力量,在反对西方中心主义、反对霸权主义、追求国际公平正义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国际话语权,而且重塑了国际话语格局的进程、走向和形态。当前,要努力转变“讷于言而敏于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现状,积极把发展优势、政治优势转变为话语优势、力量优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的构建和创新是一项综合性的复杂工程,既需要围绕本领域作出长远战略规划,增强理论自觉、话语自觉、实践自觉,兼顾“硬实力”和“软实力”的统筹协调发展,也需要在尊重话语体系构建规律的基础上,运用科学方法推动“术语革命”和理论创新,提高话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叙事能力。

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是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繁荣学科、学术、话语的现实需要,也是学科、学术、话语成熟的标志,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研究,具有自身的“高势位”。正是这种“高势位”的存在,话语体系不仅要追求权威性、学术性和通俗性,发挥好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而且要提升表达力、影响力和穿透力,承担起改变国际话语权“西强我弱”格局的时代使命。

未来,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相关研究中,要进一步对中国理论和实践作出系统性阐释和学理性分析,把中国奇迹中的普遍经验升华为共识性的知识谱系和话语体系,为中国话语在国际“话语场”展现独特魅力提供更多可能,为国际交往理性和世界精神的重构提供中国方案,更好彰显中国话语的国际意义。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语体系构建中,进一步在理念上强化整体意识,视野上兼顾学科交叉,方法上融入数智分析,实现“科学化”“系统化”“智能化”协同发展、持续发力。期待郑洁教授与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一道,共同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