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要把握好挑大梁的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3月27日,“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双向赋能”江苏省热点难点专家座谈会在南京理工大学举行,长三角地区社科联、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百余位专家学者齐聚金陵,汇聚政产学研多方智慧,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分享,共同探讨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深度融合创新路径,助力江苏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会议由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承办,南京理工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协办。
主旨报告
人工智能为各学科提供新工具,助力解决复杂系统问题
座谈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北大学自动化研究中心主任柴天佑,上海海事大学原校长、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副组长黄有方,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党委书记赵志强,南京理工大学科研院副院长、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千目,国机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分别聚焦智能制造的技术突破方向、新文科教育的革新路径、人文学科与技术的价值互构、科技资源赋能产业的江苏实践、智能技术驱动教育变革的前沿思考、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蓝图等作主旨报告。
柴天佑院士回顾了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阐述了人工智能的含义及其对各学科的作用及研究启示,并以工业为例说明如何结合人工智能解决各领域难题。“人工智能是一种使能科学,通过机器与算法增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他说,人工智能分为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ChatGPT、DeepSeek等多为弱人工智能,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是为各学科提供新工具,如深度学习、强化学习、大语言模型等,助力解决各学科目前难以解决的复杂系统问题。为此,要采用CPS、汇聚等思想,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学科交叉与技术研发结合。“工业生产是物质、能源、信息三流交汇过程。”他说,工业生产引入人工智能,关键在于利用数据、标记、规则及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数字空间模拟决策,解决工业复杂系统难题。
黄有方和邢纪红,探讨了人工智能发展动态、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以及高校应该如何转变教育教学模式。强调文科要守正创新。黄有方认为,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冲击大,特别是文科受到颠覆性影响。“因此,我们的高等教育,要从学转向事、从专转向通、文加上科,培养学生新工具学习与就业能力,训练超越AI的技能。”他说。“人工智能改变生活,带来如谁决定人类未来等问题,需多学科共同寻找坚守人性底线、追求科技向善的答案。”邢纪红表示,对高校来说,人才培养上要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矩阵,融合多学科资源;社会服务上要打造政企学研一体化生态,实现理论与实践螺旋式上升。为此,高校的学科体系建设,要从交叉走向融合,深度嵌入研发全链条;推进人机协同进化,拓展人类认知边界,进而形成数字人文主义新生态与数字文明新范式。
赵志强认为,人工智能给科技管理和服务带来挑战与机遇,如影响技术转移、成果转化、项目评审等环节,还涉及科技伦理问题。“目前,江苏已出台多项人工智能相关方案、意见,布局基础研究,建设平台,开展攻关项目,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集聚。”他说,具体而言,是围绕产业创新布局服务链,通过园区通道构建工作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创新、企业服务等方面,探索成果转化布局及数字平台开发。李千目围绕AI与人类精神内核,从AI原理、对社科界影响、社科界对AI反作用及智能时代高教变革等方面展开探讨,倡导两者和谐共融。“我们要用算法助力社科研究,重塑知识生产逻辑,从经验归纳迈向智能演绎,推动从人找知识到知识找人的转变。”他说,“还要注意对算法进行道德导航,反思数字权力的影响。”就教育而言,在人才培养上打破学科壁垒,变知识垄断为认知革命,从专业教育到元能力教育,重塑知识传承生态。
李伟围绕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展开思考。“回顾历史,科技突破推动粮食产量提升与人口增长。”他说,随着智能拖拉机、农机云平台以及智慧农业体系等的开发使用,人工智能将改变传统的农业耕种模式,为解决农业土地碎片化等难点提供方案。
成贤(未来城市)实验室
搭建“空天地水、车路能云、港产城数”全态势感知的开源生态
成贤(未来城市)实验室在会上正式揭牌。该实验室由南京市社科联(院),东南大学城乡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可持续产业园区发展与规划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天元实验室,中国船舶集团第八研究院,江苏开放大学,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联合组建,旨在基于AI定义未来城市的知识架构和学习进化,立足数字新基建、能源新基建构筑的绿色新市政体系,回应和开发城市应用场景,面向政府供给侧、行业用户侧、空间边缘侧,分别从感知层、交互层、决策层进行泛在的产品研发验证,逐步搭建“空天地水、车路能云、港产城数”全态势感知的开源生态。
目前,成贤(未来城市)实验室已与青海水利水电集团在“东数西算”、绿色算力、虚拟电厂等方面展开创新合作,与中关村科学城城市大脑股份有限公司围绕城市治理智能体进行创新合作,和南京照明集团聚焦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城市生命线、城市相控阵开展创新合作,与中船鹏力科技创新合作长江数字大脑、江海观测网,与华设检测科技就路/水缘端数字孪生进行创新合作,和声通科技/金迅数智进行交互式AI、接诉即办/城市客服等方面的创新合作,与上海蔚星/信大卫星创新合作天瞳星座、星上算力、蔚星云,与洛必德机器人在具身智能方面进行创新合作。
接下来,成贤(未来城市)实验室,将围绕城市数字化改革的试验田、城市治理场景创新集聚区和数字经济发展的开源生态等,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形成共识
在把握时代脉搏、强化价值引领、注重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发展上双向赋能
会议还发布了“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双向赋能南京共识”,呼吁在把握时代脉搏、强化价值引领、注重人才培养和服务国家发展四个方面形成社会共识。
一是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哲学社会科学双向赋能路径,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范式创新,完善科学技术与人文价值共生共荣的生态体系,不断拓展人类认知边界,为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
二是强化价值引领,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人工智能框架定义、伦理指导、模型构建、方法论支撑等方面的价值校准作用,为技术发展注入人文关怀,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始终朝着科技向善的方向前进。
三是注重人才培养,促进人工智能助力人才培养体系变革,以人工智能赋能人文社科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及教科研转型,加强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建立健全人工智能时代社科人才多层次、多类型培养机制,着力培养人工智能与人文社科交叉融合的复合型人才。
四是服务国家发展,借助“人工智能+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机遇,倡导学术诚信,遵守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南京政务舆情研究院研究员宋广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