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和一以贯之的使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经济大省发展得快一些,理应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积极探索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江苏作为经济总量超过全国十分之一的经济大省,近年来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织密就业支持网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诸多方面持续发力,探索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江苏特点的共同富裕样本。
探索共同富裕的城乡融合发展路径
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与基本路径。江苏努力把城市和乡村作为有机整体统筹协调、系统推进,着力破解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为城乡融合发展打开广阔空间。
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江苏各市县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如昆山利用淀山湖乡村资源优势,打造“淀小爱”特色农业品牌体系,大米、黄桃等农产品热销省内外;兴化市沙沟镇水金村深挖渔事捕捞特色资源,打造古法捕钓“十八帮”渔事体验区,吸引大量城里游客,助力乡村发展。通过发展县域经济,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为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江苏持续优化转移支付政策、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提升转移支付效能。安排落户人口奖励,鼓励各地多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安排落户增支补助,推动进城落户农业转移人口与当地户籍居民享受同等基本公共服务;安排随迁子女义务教育补助,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安排绩效奖励,引导各地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在住房保障上,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持续扩大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群体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2021年以来,全省累计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房源61.09万套,2025年计划筹集供应5万套。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让进城农民在为城市发展作贡献的同时,平等享受城市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真正融入城市生活。
筑牢共同富裕的脱贫攻坚成果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筑牢共同富裕的底线任务。江苏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持续发力,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加强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户的监测和帮扶。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返贫致贫风险,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兜底保障等多种方式,帮助困难群众稳定增收,防止返贫致贫。
持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增强脱贫地区和脱贫群众的内生发展动力。在脱贫地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加强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例如,一些脱贫地区通过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建立了农产品加工车间,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带动了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加强就业帮扶,拓宽脱贫群众就业渠道。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提高脱贫群众的就业能力。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优先安置脱贫群众就业。同时,加强与企业的对接,组织脱贫群众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此外,强化社会保障兜底作用,对无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通过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等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
织密共同富裕的就业支持网络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前提。江苏始终把稳就业、保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
加强就业政策支持,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扶持力度。通过实施社保补贴、稳岗返还、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同时,加强对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包括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针对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创业促进计划,提供就业指导、岗位推荐、创业培训等服务。对于农民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保障其合法权益。对于退役军人,实施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实现就业创业。
为提升就业服务水平,江苏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就业服务平台。通过举办招聘会、开展职业指导等活动,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精准对接服务。同时,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监测体系,及时掌握就业形势变化,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此外,江苏积极推动创业带动就业,优化创业环境,加强创业服务。通过建设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为创业者提供场地支持、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加大对创业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业者带动更多人就业。
夯实共同富裕的社会保障体系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是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撑。今年,江苏将进一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在社会保险方面,江苏持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加强养老保险制度建设,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工伤保险、失业保险扩面力度,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解决失能人员的护理难题。
在社会救助方面,江苏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救助水平。加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实现应保尽保。加大对特困人员、残疾人、困境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力度。推进临时救助制度建设,及时解决群众的突发性、临时性困难。同时,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保障制度的衔接,形成综合保障合力。
在社会福利方面,江苏加强社会福利体系建设,提高福利服务水平。加强残疾人福利保障,完善残疾人康复、教育、就业等服务体系。加强儿童福利保障,推进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同时,发展慈善事业,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福利事业,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在教育方面,江苏加大教育投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公平。加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加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力度,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通过实施教育资源薄弱地区提升工程,改善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让每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在养老方面,江苏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养老服务质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推动养老产业发展。同时,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
[作者为江苏省社科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共同富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内在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24DJA002)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