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强化诚信观教育 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2024-11-07 15:0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张丁月

诚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具体要求,也是每一个社会公民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诚信观,是人们对诚信问题的根本认识、基本理解、判断和选择。诚信观的培育,有助于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思维,践行正确的价值追求。大学阶段是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强化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教育,既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为此,要坚持深化理念,明晰路径,优化内容,完善机制,创新方式,建构大思政教育格局,强化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教育,使大学生成为诚信价值观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教育理念深化“三全育人”

推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唯有立德,方能树人,这是教育的本真,也是教育的初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立德树人。高校应深化构建“三全育人”格局,不断提升育人高度、强化育人力度、彰显育人效度,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观。

丰富诚信价值观教育的育人主体。全体教师、辅导员、班主任、管理人员等,应全员参与到学生的诚信观教育中,立足各自岗位职责,贯彻育人职能,实现教学、管理、服务育人的综合模式,形成“1+1+1>3”的育人合力。

将诚信价值观教育贯穿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全过程。从入学到毕业,从课内到课外,从课程到科研,从学习到生活等各个环节,根据学生成长每一个阶段特点,探索诚信观形成的规律,有的放矢进行诚信价值观教育。

将诚信价值观教育全方位覆盖到育人各领域。围绕诚信教育统一目标,凝聚家庭、高校、社会各方力量,对大学生进行诚信价值观塑造,培养言行一致、信守承诺的人。家庭要履行诚信观教育第一责任,父母注重身教言传,成为诚信典范,正向引导孩子形成诚信品格;高校转变教育理念,用价值理念塑造来增强知识传授的深度与厚度,形成校园诚信文化,通过榜样示范、同辈影响等,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育人效用;社会要倡导德法并重,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社会诚信氛围,完善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提升社会整体的诚信度。

教育路径站稳课堂主阵地

构筑课程育人同心圆

高校中的“每一堂课不仅传播知识,而且传播美德”。大学生诚信价值观教育,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关键作用,从原则到内涵再到方式方法上,不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升思政课诚信观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将诚信教育融入行为逻辑的生成中,使学生面对现实中的诚信问题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另一方面,专业课要彰显诚信观教育作用。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诚信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做到“门门有思政、人人讲育人”,在知识传授、能力提升的同时,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塑造与思想引导,形成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协同推进诚信观教育的格局。如理工类课程可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与诚信文化相结合,体现求真务实的优秀品德。

教育内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涵养中华诚信美德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诚信价值观的生成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根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的传统诚信文化资源。培育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断汲取养分,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中获取智慧和力量。

深刻理解传统诚信思想的精髓要义。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诚信道德品质备受推崇,从孔子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到孟子的“至诚,未有不动者”,再到荀子认为君子以缺乏诚信为耻,无一不体现诚信的重要地位。

大力挖掘传统诚信文化时代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的讲话中指出:“‘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新时代诚信观教育,要将传统诚信和时代价值有机融合,结合人民美好生活、社会主义本质和大国外交等时代要求,明晰诚信的社会价值和战略意义。

在坚定文化自信自强中涵养诚信美德。五千年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所在,始终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而“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坚持将传统诚信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让学生在感悟传统诚信文化魅力的同时,增强诚信的心理认同,涵养诚信美德。

教育机制推动双向发力

完善诚信管理体系

青年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实践存在个体差异,对他们进行诚信观教育,既要从激励引导入手,又要强化约束管理,双向发力、双管齐下,推动大学生诚信与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创新诚信激励机制,激发诚信内生动力。在青年价值观的塑造过程中,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发挥榜样教育的正向引领与品德感召作用,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价值取向和诚信行为准则。例如,选树校内大学生身边的诚信道德典型,宣传校外诚信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用榜样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对诚信价值观的追求成为一种自发的主动行为。

另一方面,建构诚信约束机制,促使学生诚信养成。高校对学生现有的考核指标,大多侧重成绩分数等量化考核,对学生的品德考核或缺失或流于形式或内容滞后,有针对性的诚信考核更是尚未普及。而提升诚信教育实效的切实方法之一,就是建立诚信约束机制,通过制度他律的形式增加失信的成本,打击失信者的利益,以此更好地承担新时代大学生诚信观教育的责任。

教育方式用好“大思政课”

在实践中锤炼诚信品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诚信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实践,诚信观的教育,就是为了使大学生具有诚信的品格,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从诚信价值观形成的规律和发展、完善的全过程看,无论是在学校接受的教育,还是在家庭受到的熏陶,要转化为个人的信念准则,都离不开个体在社会中的实践活动。

善用社会大课堂,上好“大思政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要充分发挥广阔社会大课堂的势能,将其集聚成大学生诚信观教育小课堂的动能。

用好各类实践资源,架构教育实践桥梁。把诚信价值观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践结合起来,选择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诚信正反案例,回应学生对诚信问题的关切,澄清认识上的偏差,弥补行动上的不足,切实解决学生对诚信的思想认识和实际问题。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巩固诚信观教育成果的实效性。如开展诚信主题文化创作、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实践参观、现场研学、社会调查等活动,有助于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将诚信根植于内心深处,自主进行诚信品质完善和诚信人格养成。

[作者单位:江苏开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为江苏开放大学(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十四五”2021年度科研规划课题“‘四史’教育融入开放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多重逻辑和长效机制探究(2021-S-01)”、2024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数字思政视域下沉浸式‘大思政课’建构研究(2024SJSZ0313)”研究成果。]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