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第四届中国近代史青年论坛近日在杭州举行。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70余名学者与会,围绕中国近代史重要理论和前沿问题展开研讨。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卢军霞在致辞中介绍,浙江大学历史学科历史悠久、学脉深厚,肇始于1928年的史学与政治学系。自2021年11月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学科主持了《抗战时期英国驻华大使馆档案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出了《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龙泉司法档案选编》《绍兴商会档案汇编》等标志性成果,积极参与共建南湖革命纪念馆-浙江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推动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希望参会青年学者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共同为中国近代史“三大体系”建设添砖加瓦,为新时代历史学的繁荣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近代史研究》主编葛夫平在致辞中提出,注重人才培养、致力学术共同体建设,是《近代史研究》的办刊特色。作为学术生态的重要构建者,《近代史研究》坚守“学术守门人”与“创新催化者”的双重使命,为青年学者开辟平等赛道,努力提供有温度、有深度、有高度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平台。她建议与会青年学者在研究过程中处理好微观研究与宏大叙事之间的关系,既要防止微观研究过度沉溺细节导致“见树不见林”,又要避免宏大叙事、理论先行导致历史复杂性被简化。正确处理西方理论与本土理论构建之间的关系,跳出“仰视”或“敌视”的二元对立,以批判性对话、创造性转化、主体性建构为路径,实现从“理论消费者”向“知识生产者”转变。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提升研究的效率、广度与深度,同时要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保持人文批判性思考的核心地位,让数字人文超越“方法论工具箱”,成为重构历史解释体系的“操作系统”,使中国近代史研究兼具学术锐度与人文温度。
本届论坛共收到600余篇投稿,经匿名专家严格评审,有60篇论文入选。论文选题新颖,问题意识明确,综合运用多边档案展开研究;既有对中外通商、边疆治理、央地关系等传统议题的新思考,也有围绕辛亥革命、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重大问题的新探讨,还有基于新发掘档案史料对清末军机章京、国民政府地方官制、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等问题从新角度展开的讨论,体现了青年学者敏锐的问题感知力和扎实的学术基础。参会人员学科背景较为多元,不仅在政治史、经济史、中外关系史、文化史、医疗史等领域形成新的学术对话,而且基于计量方法、数字人文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更为广泛的运用,提出了诸多新议题。论坛在晚清史、民国史、中共党史的分组之下,注重各场讨论的集中和延续,尽量围绕同一主题设置研讨单元,如晚清史组的中外关系问题、民国史组的央地关系问题和抗日战争问题、中共党史组的中共组织史问题和根据地建设问题等,贯穿多场讨论。
会议设置了4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进行了3组讨论。此届论坛不仅有青年研究人员和博士研究生参会,还吸纳了部分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入会研讨,进一步加大了对青年研究者的扶持力度。为帮助青年学者成长,论坛邀请近代史相关研究领域资深学者、编审,在分组评议、自由讨论和圆桌座谈环节,对参会论文提出详细而具体的建设性意见,与参会青年学者分享治学经验方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所长朱浒对论文撰写提出建议:一是文章要准确交待问题脉络,明确定位研究主题;二是要谋定而后动,学会分解任务,做好谋篇布局,大体确定各节、各段主旨后再正式推进写作;三是要重点关注文章标题的拟定和摘要、引语等关键要素的撰写,尽量突出文章的价值意义。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郭常英建议青年学者围绕重要课题项目构思论文,要重视学术史综述,如果是新论,还要注意与前人的研究对话;史学研究是实证研究,所谈论点要有充分的论据,要重视历史文献的广泛性、权威性以及在文中的合理运用。此外,论文如何命题,各级小标题的设计以及逻辑性都直接影响所谈问题的深度。
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教授李恭忠认为,要关注数字化和AI等新技术发展对近代史研究的影响。近代史领域现在呈现资料“爆发”态势,加上数字技术的发展,貌似比以前更容易出成果。但与此同时,同质化的资料太多太杂,做出的成果容易流于平面化,甚至是资料的堆砌。因此,有必要更加重视研究中的问题意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梁晨提出,在数字人文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青年学者要更加重视史学的基础训练,更加重视透过史料分析背后的问题。他建议青年学者掌握编程技能,利用AI探寻学术问题,发挥其整合、联系材料的作用。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杜正贞提出,青年研究者要避免被史料牵着走,在发掘和解读史料时,不能仅关注各时期中央政府层面的史料,还要努力挖掘地方层面的档案史料,要透过政策制定,到达落实层面。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问,要思考研究者和研究对象的关系,明确研究问题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做有温度的研究。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赵晓红从个人学术研究与指导研究生的经历出发,鼓励青年学者多积累、多交流、多切磋砥砺。她建议青年学者重视会议点评,除了专家点评外,参会学者互相点评也很有益处,对别人论文“吹毛求疵”的时候,对自己也有帮助。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才友结合个人从事革命史研究的经历,建议青年学者不仅要重视论据和论证,而且要重视讲好故事。他还强调写好学术综述的重要性,并分享了两种综述写法。一是“针尖式”,要直奔主题,紧紧围绕要探讨的学术问题展开学术史分析;二是“俯冲式”,要先对研究议题涉及的大局有清晰认识,而后就研究主题进行细致全面的学术史分析。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张仲民结合自身研究,建议青年学者多围绕中国近代史重大问题展开思考,努力把握学科发展的主线。谈到史料问题,他认为,除了要发掘新史料外,还要重视经典史料,有必要对经典史料进行再解读。要在新老史料结合的基础上,探究问题、讲好故事。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李雷波提出,青年学者尤其要重视史料解读,避免误读。要注意史料间的联系,从中央与地方史料互动中深化史料解读。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肖如平建议青年学者要重视文字训练,尽量精炼表达,努力提升文章可读性。多阅读权威学术期刊,从中学习论文写作技巧,掌握学术发展动态。
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张凯希望青年学者努力传承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和学术精神,积极反思历史学的源流和功用,建立起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学术滋养内心、用研究回应时代关切。立足历史学长时段发展进程,展望新时代历史学发展进路。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杂志社主办,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