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夯实建设根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
2024-11-07 15:07: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易伍林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深化城市安全韧性提升行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韧性城市”。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为韧性社区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和路径。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之一,南京可以从多元、切实、协同、数字赋能等方面夯实韧性社区建设根基,深化城市安全韧性。

积极转变韧性社区建设观念

某种意义上,观念对制度构建起决定性作用。在传统封闭型社区,地域文化、乡规民约在应对突发风险、邻里纠纷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在流动性大、风险频发的城市社会,将构建韧性社区仅仅视作社区自己的事情显然是对韧性社区建设的一大误解。因为社区文化变得更加多元,诉求也更加多样;突发性危机具有多变、不确定、情境复杂等特征;社区缺乏有效的资源和手段来面对风险、克服分歧与凝练共识。这就意味着韧性社区建设就不可能由社区独自进行,政府要努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承担起主要责任,在韧性社区构建中把“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到实处。对南京而言,政府不仅要培养人们正确的韧性观念,也要有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不仅要将韧性文化充分融入韧性社区建设的具体制度设计当中,也要把韧性社区建设建立在对个体权利的切实尊重与保障上。

大力拓展韧性社区建设内涵

某种意义上,心理韧性仅仅是社区韧性的一个方面。如在现代社区文化多元、利益多样的背景下,文化韧性就显得尤为重要。原因在于,任何重大的社会性变革,最后都会指向文化层面。这就意味着韧性社区建设应坚持从身边做起,积极增强“文化敏感性”。这就要求建设主体要敢于面对社区问题和挑战,坚持以包容心态、理性沟通来引导居民凝聚共识,营造和谐共生、休戚与共的社区文化氛围。具体建设过程中,建设主体应充分重视社区人际网络关系的营造与维持,充分调动或链接社区内外的物质资源与心理资源,积极引导社区网络中的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保障社区人际关系网络的稳健持续,从而为社区韧性建设提供支撑。对政府而言,应逐渐将韧性社区建设的内涵从心理韧性拓展到文化韧性、环境韧性、法治韧性等多个方面,同时也要为此建立相应的硬件配套措施。

持续加强韧性社区主体建设

在主体责任上,坚持区(镇)党委负责制,统筹规划整个韧性社区主体架构和权责分配,在工作中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使命;在主体合作方式上,坚持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协同推进;在工作机制上,坚持“先解决问题再说”。如玄武区锁金三村社区的经验显示,韧性社区创建,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会资源及社区自治,一个都不能少。换言之,韧性社区的建设不仅仅要有社区工作者的参与,更需要凝聚家庭、社区、政府、社会组织等各方面的力量,汇聚各方共识形成合力,统筹推进韧性社区的系统性建设;在基础资源配置上,坚持资源合理下沉,并疏通各类资源链接渠道,从而夯实社区主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升社区韧性发展的可持续动能。因此,在推动韧性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既要承担自身的主体责任,在角色上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同时也要为其他主体参与韧性社区建设提供机制化的协作平台,未来可尝试将韧性社区建设的主体建设成效纳入考核指标体系当中。

努力推动智慧引领韧性社区创建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二十大则进一步提出,要“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促进城乡社区治理体系完善,为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奠定技术支撑。随着数字赋能社区治理新形式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并取得成效,韧性社区建设也应同样重视各类大数据平台、智慧社区平台在韧性构建中的作用,利用数字技术完善风险预警、科学防范与风险后的恢复工作,协助建设主体更加科学高效地开展具体工作,将建设方案落到实处。近期ChatGPT对社会所造成的震撼和冲击,也为智慧赋能韧性社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能。目前,至少有两个方面可以尝试。一是提高智慧技术在引领社区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为韧性社区建设提供多元化视角;二是逐步提高智慧技术在韧性社区建设中的运用范围和介入程度,助推韧性社区建设成效。

(作者为南京晓庄学院旅游与社会管理学院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