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对千万级人口的特大城市而言,保障老百姓的民生福祉既是重要挑战,也是践行“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体现大城担当的必答课题。近年来,南京坚持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市民需求为出发点,高质量谋划和完成各类民生实事项目,不断建设“更具归属感的民生幸福城市”。面向“十五五”,南京要探索面向未来的特大城市民生保障新路径,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保障的同步提升。
标准化
推动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布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进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布局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制度安排,也是推动区域均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在特大城市内部,中心城区与近远郊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教育、医疗、养老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往往存在巨大差距。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公共服务标准,有利于缩小不同区域之间的差距,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南京高度重视区域均衡发展,“十四五”时期出台专项规划支持六合区、高淳区远郊板块高质量发展,完善行政办公、文体教育、高等级医院等城市配套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五五”时期民生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要继续把着力点放在保基本、促公平、兜底线上,聚焦广大市民群众的基本需求,以标准化建设缩小中心城区与近远郊区的公共服务差距,推动特大城市均衡健康发展。
数智化
运用大数据推动民生资源优化配置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高效匹配民生资源提供了技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大数据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数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作为。特大城市对各类公共服务和资源的需求量巨大,合理配置优质公共资源,可以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导致的“大城市病”,如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等问题,是民生治理的重点。“十五五”时期民生保障能力提升,需要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治理技术洞察民生需求,以民生保障节点部门牵头,将相关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广大市民的供需信息进行整合和挖掘分析,及时掌握公共服务供给的关键问题,提高公共服务供需要素和资源匹配效率,从而全面提升民生保障效率和应变能力。此外,民生保障数智化还需要重视跨区域数据协同,通过数据互联互通实现资源对接,推动公共服务向都市圈一体化对接,提升特大城市辐射影响力,促进形成公平普惠、便捷高效的民生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前瞻化
完善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要关注当前的民生需求,还要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挑战和变化,提前进行周密的规划和准备,确保关键领域的民生政策能够及时响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特大城市人口变化趋势来看,未来几年南京将面临少子化和老龄化形势,生育支持体系亟待建立,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更加凸显,推动人口增长的需求更加迫切。面对“十五五”时期人口变化的新趋势,需要提前规划和储备各类资源,并制定灵活的政策调整机制,以便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做出响应和调整。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出台激励措施,切实降低生育、养育和教育成本,促进人口的自然增长。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推动形成多元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新格局。顺应人口流动的客观规律,推动公共服务随人走,为流动人口提供相应的民生服务,着力打造更具包容性的社会保障支持体系,以促进不同群体的融合与共生,提高特大城市的区域竞争力。
人本化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为民生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扎扎实实、踏踏实实抓好民生实事组织实施,合力推动民生实事项目提质增效,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上“走在前、做示范”,建设更有温度、更具归属感的幸福城市。面向未来,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期待更好的教育、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环境、更充分的就业、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实实在在帮群众解难题、为群众增福祉、让群众享公平。“十五五”时期特大城市民生保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从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中找准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发现民生需求,丰富服务种类,提高服务质量,继续扎实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用心用情用力维护好群众现实利益,及时回应民生关切,更好地解决民生痛点、堵点、难点问题。
韧性化
提高城市风险响应和安全保障能力
安全发展是城市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为市民提供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的安全感是特大城市发展的根基所在。近年来,南京以创建“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契机,层层压实安全责任,不断健全安全治理机制,坚持风险治理“一盘棋”,积极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推动城市安全发展治理能力现代化。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增强的风险环境,特大城市要以城市韧性建设为抓手,提高供水、供电、交通、通信等关键基础设施的稳定性和抗灾能力,完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强化基层社区的危机处置能力。同时,在南京都市圈范围内,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调机制,确保在风险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地整合协调资源和力量,全面提高区域整体的风险响应和安全保障能力,不断探索特大城市安全治理的新路径。
(作者张新生为南京市社科院社会所副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金韦彤为南京市12345政务热线服务中心副主任。本文为南京市“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课题研究项目《“十五五”时期南京民生领域短板分析及保障民生的重要政策研究》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