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在强调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时,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相关规则和政策,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江苏来说,肩负着推动南京都市圈、扬子江城市群整体发展的职责使命,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江苏提出,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为牵引性抓手,以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链融合为路径,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建设科技强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江苏基于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以长板之长补短板之短,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近年来,江苏坚持实业为主,坚持聚焦主业,坚持自主研发,寻求引领性创新和突破,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截至目前,江苏拥有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先进材料产业,无锡机械行业,南通建筑业等五大万亿级产业,为江苏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聚势赋能。
抓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江苏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指导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江苏传统优势产业规模大,产品特色明显。以纺织工业、钢铁产业、轻工业、有色金属产业等为主的传统产业,坚定不移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大投入、加强研发、加快发展,推进布局优化和集约发展,以信息技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产业改造提升,全力提升我省传统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例如,徐工集团加快布局工业互联网建设,给设备装上“智能大脑”,对生产装备运行数据实时采集、优化分析,加快智能制造转型,推动装备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用科技创新提高产业链水平,造就了新的竞争优势。
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2023年,为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江苏先后发布了《关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的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助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江苏科教资源聚集,人力资源丰富,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高校总数位居全国第二,强大的科教实力为人才流入和未来产业发展带来了天然优势。当前江苏已有15所高校拥有未来产业相关学科38个;超过75家重点研发平台开展未来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和重大项目攻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目前,江苏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坚持优先发展第三代半导体、未来网络、氢能等10个成长型未来产业,抢占产业竞争发展制高点,推动未来产业成为江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柱、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经济大省、开放大省,江苏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江苏新实践的征程上,我们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打通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堵点卡点。
首先,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无论是“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还是“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都要让民营企业对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增强企业创新活力充满期待。在江苏,民营经济贡献了全省接近六成的GDP、六成多的税收、近七成的全社会投资和企业研发投入、八成以上的新增就业岗位、九成以上的企业数量,在稳增长、促转型、稳就业、保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2024年1月5日,江苏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若干措施》,此次发布的《若干举措》瞄准当前制约江苏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堵点难点,聚焦民营企业“最愁、最盼”的问题,提出4个方面20条具体举措,进一步促进江苏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其次,深化科技体制和人才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再次强调要深化科技体制、教育体制、人才体制等改革,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江苏省委十四届四次全会提出,要把科技及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关键在对人才的“放权松绑”。在政策和服务的支撑下,海内外优秀人才集聚江苏。当前,江苏深入实施产业科创领军人才“登峰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设立高层次人才事业编制“周转池”,国家引才计划入选数量位居全国第一,为实现江苏产业高质量发展汇聚了创新合力。
再次,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江苏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改革创新作为根本之策,通过近年来一系列创新实践,营商环境明显好转、持续优化,探索出一条整体优化营商环境之路。江苏发布的《江苏省优化营商环境行动计划》从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和人文环境等五个方面列出了18条50项具体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切实解决好经营主体的难点痛点问题。在市场化营商环境方面,出台“1+5+13”系列政策,保障经营主体平等准入、积极落实公平竞争政策,打造综合更优的政策环境。在法治化营商环境方面,强化组织领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健全多元化涉企纠纷解决机制,加快建设南京法治园区,严格依法纠正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在国际化营商环境方面,深化跨境贸易便利化改革,持续推进通关提速降费政策,完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为国际经贸规则对接、外商投资等创造了良好环境。江苏肩负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必将有效破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束缚和障碍,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勃兴叠加,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迎来了重要的新机遇。江苏以深入强化科技创新资源与产业创新网络主体的集成为契机,通过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使江苏成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作者金雨为南京财经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敏光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2021SJZDA014)、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习近平‘用典’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示研究”(KYCX23-187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