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防控复产两手抓 奋力夺取双胜利
2020-03-04 19:19:00  来源:南京日报

当前,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的态势正在拓展,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准确分析把握疫情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保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努力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立和用好“防疫+行业”战时工作机制,坚持防控复产“两手抓”,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实现一季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双胜利”。本期圆桌会聚焦:防控复产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

本期嘉宾: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江苏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张月友

南京社科院经济所所长,创新型城市研究院、南京城市发展战略研究院专家黄南

南京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南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李桂华

主持人:南报融媒体记者宋广玉

在有防护保障情况下应全面推进开市复产

主持人:南京提出坚持防控复产“两手抓”。根据您的研究,现在的疫情防控形势支持复工复产吗?

张月友:我认为,在有防护保障情况下,可以全面推进开市复产。

第一,自2020年1月25日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起,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严防死守,江苏省及南京市防疫形势好转:不仅连续多天无新增确诊病例,辖区内大多数县区市疫情评估等级降低为低风险等级,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级别相应还由一级下调为二级。

第二,人类完全战胜新冠病毒可能需要漫长时间,即使能够完全清除新冠病毒,还会有其他病毒。抗击疫情,不可能长期给经济活动按暂停键。而且,较长时间的全面隔离,既容易造成经济库存消耗殆尽和物价螺旋式上涨,又容易造成社会不稳定,加剧城乡分割、地区分割,以及与世界脱钩风险,这是无法承受的。因此,当前江苏省及南京市抗疫应整体进入密切监测防止反弹、有序解除限制措施、“尽快复工复产,努力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新阶段。

疫情也带来产业消费制度转型发展机遇

主持人:危机,危机,有危也有机。新冠肺炎疫情给我们的经济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也给电商、网络办公等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您看来,新冠肺炎疫情中蕴藏着哪些发展机遇?

黄南: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大、涉及面广,加上正值春节期间,给企业的复产复工造成了很大障碍,对南京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冲击,但同时也应看到,此次疫情也带来了转型发展机遇。

一是产业转型之机。正如SARS疫情催发了网络经济一样,此次疫情也给宅家经济带来了发展机遇。不仅电商平台销售增长明显,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线上健身娱乐等也正在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有望成为未来的产业蓝海。同时,此次疫情中凸显的一些问题,如生产自动化程度低、社区信息化滞后、物流配送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及网络拥堵等,也将带动云计算、工业机器人、社区信息化、仓储信息化以及物流供应链的发展,进一步加快产业转型步伐。

二是消费转型之机。疫情使人们的很多消费需求被压抑,随着疫情的缓解将逐渐释放,一些消费需求如餐饮、旅游、休闲等行业的需求,可能会出现较大的反弹性增长。同时,疫情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大众原有的消费习惯,使人们加大对口罩、酒精、消毒液、私家车等的消费,将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

三是制度转型之机。此次疫情暴发提醒我们,加强制度创新、促进制度转型,才是应对疫情以及避免再次发生类似事件的根本。从经济发展方面看,如何在疫情等突发事件中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发挥社会力量维持城市经济社会运转;面对疫情中出现的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提高经济政策的灵活性,以应对不断出现的经济危机,帮助企业渡过困难;在产业链的构建上如何加强上下游企业资源整合和智能化水平,都是需要加以反思并进行改革的。

李桂华:此次疫情催生了一些新的行业,如口罩、医废处置、医药生物、互联网医疗、办公软件、视频软件、服务器、游戏、体育、影视、生鲜电商、餐饮、快递、保险、非接触型经济、互联网+教育、智能家居、无人机、VR、智慧城市等涉及医疗、办公、娱乐、生活、科技行业,呈现爆发增长态势,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很可能成为未来几年发展最强劲的产业,也为今后产业布局带来新的机遇。

用防护保障开市复产,对复工复产提供针对性帮扶

主持人:在有防护保障情况下全面推进开市复产,有哪些工作要做?

张月友: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和商户作为市场主体,可以根据需求自行组织和安排生产经营。但由于我们应对的是前所未有的病毒,全国战疫一盘棋,江苏省及南京市在前期也采取了最严格的科学防控措施,包括延长春节假期、交通管制、延迟企业复工、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等。企业和商户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所需的安全环境、生产要素和需求前提等都发生了变化,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很多企业和商户已经无法自愈,政府有必要对其提供针对性帮扶。同时,江苏及南京是外来务工人口流入大省,政府有责任帮助企业做好必要的防护保障,注重用防护保障开市复产,恢复人民群众正常生活。

用金融纾困保开市复产。本次抗疫对中小微民营企业的流动资本冲击较大。要通过降成本和提供流动性加以解决。在降成本上,政府应将直接受疫情影响的企业成本作为公共服务支出对待,财政对其全额兜底,包括对房租和员工基本工资、五险一金全部进行财政补贴,并压实金融企业社会责任,对有贷款的企业利息开支全免,或开展全额财政贴息。提供流动性,主要指对中小企业开展贷款展期续期和放宽融资条件。

用保障用工助开市复产。本次抗疫对企业的另一重要生产要素“劳动力”造成重大影响。全面推进开市复产,应有效解决企业三点用工难题:解决远程办公和省际市际的异地隔离互认问题;通过省级联防联控机制,建立点对点、一站式服务通道,通过专车专列接送员工返岗解决;通过倡议开展跨区域和跨行业“员工共享”方式协调解决摩擦性失业。

用积极财政政策补市场失灵,支撑开市复产。企业和商户的持续经营前提是供应链不中断,需求和订单不消失,这对一些主要供应商和主要客户来源于疫情严重的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和商户构成严重挑战。对这部分有可能萎缩的“开市复产”,要依靠扩大政府支出的积极财政政策来弥补。因此,要对既定的政府重大工程和重点工程按快进键,加快复工。当然,考虑到财政“紧平衡”现实,今年财政的每一笔钱都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将有限的财政聚焦于能很快产生较大经济绩效的投资上,如5G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现代流通等。有条件的地方,鼓励财政根据当地平均工资标准,对辖区企业单位就业人员和农业户口人员一次性发放额度为1个月、期限为一年的电子消费券,促进消费。

加快促进产业业态更新和模式更新,提前制定疫后经济提振政策

主持人:您觉得南京该如何把握疫情带来的转型发展机遇?

黄南:加快促进产业的业态更新和模式更新。促进“宅家经济”等新业态发展。进一步完善线上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加快银行、娱乐、购物等行业的线上服务供给,大力发展远程办公、人工智能、在线教育、线上娱乐健身休闲等产业。注重发展“无接触”等新兴消费模式,鼓励物流、购物、餐饮等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线下与线上的联动发展。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提高产业的自动化水平,积极推进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智能工厂建设,鼓励工业机器人的使用,逐步促进南京制造业向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加快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起以5G、网络云、数字孪生等为核心的新一代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南京智慧城市的发展。

提前制定疫后经济提振政策。提前制定诸如针对“五一小长假”、暑期旅游、“十一国庆长假”,以及夜间经济等的消费政策,加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度,积极抢占消费市场。针对疫情后可能出现的商机,如医疗、健身、线上消费休闲娱乐、汽车等行业,在加大消费刺激力度的同时,应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相关企业,提高优质产品的供给能力。加大对应急医疗体系、交通运输、数字经济等领域的投资,提前做好相关产业基建项目的储备,进行适当超前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未来的消费需求。

健全和完善城市经济治理体系。继续推进市场化体系建设,实施大力度的经济改革举措,推进竞争中性的经济政策,打破行政性垄断,促进要素的自由流动,激发企业的发展潜能。综合发挥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作用,进一步理顺企业融资渠道,降低民企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隐性壁垒和融资歧视,疫情期间制定的一些短期性财税政策,可以考虑转化为长期政策。深入推进创新名城建设,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加大对产业自动化技术及设备的研发与生产,提高产业应对疫情等突发事件的综合能力。推进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提高数字化技术在城市治理中的地位,突破目前的“数字鸿沟”,推动数字经济的下沉发展,实现数据的公开透明和大众共享。

缓解疫情对产业发展造成的短期影响

主持人:新冠肺炎疫情对南京的产业发展造成了明显的短期负面冲击,也催生出一些新的行业。您对南京防控复产两手抓、奋力夺取双胜利有哪些建议?

李桂华:我觉得,当务之急是缓解疫情对产业发展造成的短期影响。

改变供给方式,回补消费需求。新冠疫情对交通运输、旅游娱乐、住宿餐饮等服务业影响最重。可根据服务业各行业消费需求不同的需求弹性和消费方式分类施策。对于部分需求弹性较大的产品或服务,如房地产业、旅游业和部分零售业等,以延后回补方式,由市场主体牢牢把握疫情结束后这些行业本身会形成爆发式增长的特点和“假日经济”的机遇,加大营销力度,释放积压的消费需求,尽力弥补疫情造成的销售额和利润损失;对于部分体验式服务需求,如餐饮、展览、教育培训、娱乐、零售等,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物流的便捷性,采取线下损失线上补的替代方式,如在线零售、在线医疗、在线游戏、物流快递等,近期线下门店通过与线上相结合的“离店销售”方式,已在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初见成效。

有效串接产业链,缓解制造业供需矛盾。本次疫情对制造业生产活动的用工、库存、生产及运输产生了明显冲击,产业链上下游不顺畅造成的供给与需求矛盾比较突出。针对产业链前端人员到岗、原材料到位、货源供应等问题,可采用人员“点对点”直达运输,尽快清除跨省人员流动障碍以及流动后无法返岗的困局,保障重点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同时,开辟“绿色通道”,建立生产经营企业、物流企业和交通卡口联动机制,对生产、采购、进口防疫产品的重点企业,分时段给予奖补,建立和完善应急保障产品本地供应机制,以保障企业原材料及货源供应;针对产业链中端资金链压力大、原料人力财务等成本上升问题,积极发挥财政金融政策作用,放大政策效应。财政支持应加大税收优惠、研发奖补、降低社保缴费等力度,适当加快支出节奏前倾,对现有市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进行优化调整,支持对象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倾斜。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做到不抽贷、不压贷、不断贷,缓解企业资金链压力,适当下调中小微企业贷款利率,确保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稳定增长。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