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深化创新名城建设 奋力夺取双胜利
2020-03-04 19:16: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丁宏

新冠肺炎疫情,既有促进南京医疗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打赢疫情攻坚战的现实需求,也有影响科研人员流动聚集以及高校科研机构复学复研、科技企业复工复产的实际困难,还有推动南京加大基础科研投入、加速科研“去功利化”的长期影响。建议南京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更加有效应对疫情,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疫情防控对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提出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提出新要求。

一是对南京提出加快病毒科研攻关、助推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现实需求。疫情防控战同时也是科技战,战胜病魔最终还是要依靠科研力量。目前对于新冠肺炎疫情源头、传播致病机理、抗病疫苗研制等关键性问题都仍未得到科学解答,北京、上海、浙江等地都加大了对于疫情防控相关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南京也应调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各方面积极性,加大疫情科研攻关力度,强化科研临床合作,加快药物筛选应用,力争为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作出南京贡献。

二是对依靠科技力量、提升疫情社会治理现代化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冠肺炎疫情传播力极强,如何有效切断病毒传播渠道,切实降低感染致病率,对于各地政府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很高要求。浙江推出“健康码”,利用大数据分析、智能APP监控等手段为防控疫情注入了创新科技力量。南京也应该加大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提高疫情检测监测能力,构建起具有特色的社会疫情精准防控网。

三是推动南京更加积极地发展创新型产业,深化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从本次疫情来看,越是传统的产业,尤其是需要“面对面”制造或服务的产业受的影响越大;而那些拥有核心产品和技术,能够利用互联网现代科技的企业受影响相对较小。这推动了南京应进一步加大新经济新技术新模式的变革趋势,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入推进智能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四是对南京加快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吸引集聚海外优质科技资源有短期性影响。疫情暴发以来,世界卫生组织认定新冠病毒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尽管其不推荐其他国家限制与中国的交通和贸易,但事实上OAG最新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二进出中国的国际航班被取消。而在“隔离”政策下,正常的国际科研人员往来暂时被中断,部分国际科研合作项目难以持续,这些都需要在疫情平缓后逐步得到恢复。

五是对在宁高校科研机构复学复研、科技型企业复工复产有着直接影响。目前疫情防控总体向积极方向发展。党中央发出了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号召,江苏也颁发了相关指导意见,力争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可以预见即将迎来复工复产、复学复研大潮。南京是人口大市,人口流动增多随时可能带来疫情扩散危险,在疫情“拐点”仍未到来前提下,仍应提高警惕,对于疫情防控不能有任何的松懈和侥幸心理。

六是推动南京持续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推动科研“去功利化”,构建更加完善的公共科学技术体系。本次疫情虽未结束,但其中暴露出来的基础科技力量薄弱、应急应对措施不及时、科研评估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值得科研工作者警醒。南京应一方面针对基础科研领域和公共科学技术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持续加大投入;另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更加有力地反“四唯”,推动科研“去功利化”,营造导向更加有力的科研环境。

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更加有效应对疫情

建议南京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更加有效应对疫情,奋力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首先,围绕抗击疫情科研项目开辟“绿色通道”,集中力量进行科研攻关,为疫情防控作出南京贡献。

加大疫情防控的科研投入,设立科研应急专项课题,围绕疫情致病机理、传播渠道、检测监测、临床救治、疫苗开发和生产、药物研发,尤其是危重症的治疗等重点方向,围绕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等核心目标,发挥南京的科教优势,组织相关优势科研团队和企业力量进行集中攻关,可采取省市合作、跨平台协作等灵活的科研机制,争取参与到国家疫情防控研究的重大课题,争取早出成果,出好成果,不断完善诊疗方案并及时共享,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对于疫情防控诊治的支撑保障作用,为全国人民共同打赢疫情防控总体战作出南京贡献。

其次,鼓励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成果,提高疫情检测能力,共同构筑疫情精准防控网络,支持企业顺利复工复产。

近日南京疫情防控形势进一步向好,正在迎来企业复工复产大潮。南京劳务人口和外来流动人口众多,能否进行科学的分区分级,加强对于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人员的精准防控,是支持企业顺利复工复产的关键。建议借鉴浙江经验,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成果,加强多源数据的分析和应用,推出类似“健康码”、具有南京特色的科技产品,利用数字赋能疫情精准防控,切实提升疫情的快速检测和治理能力,大幅缩短确诊时间,真正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进一步提高企业科学复工复产的效率。

再次,强化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有效降低企业运行成本,解决企业实际困难,支持企业渡过疫情难关。

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相关方面对于科技型企业适当减免办公承租、实验、科研和生产用房的租金,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在当年给予适当的补助奖励。加强科技金融的支持力度,加大对于科技型企业的支持,主动协调对接银行等金融机构,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获得优惠贷款,对于抗击疫情作用突出的科技型企业给予优先的支持。加大科技创新券的发放和使用力度,加快创新券兑付审核,缩短创新券兑现的时间,及时缓解企业的资金压力。强化政府服务,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企业进行“一企一策”的帮扶,帮助企业解决疫情期间遇到的专家指导、技术服务等难题,引导企业尽快恢复生产渡过疫情难关。

第四,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推动全球研究成果、数据和信息共享,为疫情研究的全球合作发出南京声音。

新冠肺炎疫情被WHO认定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疫情研究的任何进展势必引起国际性关注。南京应该积极发挥科教优势,主动加强与国际同行交流,加强与权威机构项目合作,推动疫情全球研究成果、数据和信息共享,积极主动在疫情研究全球平台上发出南京声音。对于疫情期间在宁的外国专家应给予特殊照顾,关心关爱其工作生活,为其提供各项便利性服务。

第五,大力发展新经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发展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本次抗击疫情中,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远程办公等新经济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南京应顺势而为,积极利用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突破动力,加大对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网络诊疗、在线办公、在线教育、数字娱乐、数字生活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促进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度显著提升,加快“机器换人”进度,推进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空间,引领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第六,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倡导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树立正确的科技奖励和评价导向。

持续加大基础科研投入,提升基础研究在南京科研布局中的比重,推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围绕改善民生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进一步加强资源环境、医疗健康、新型城镇化、公共安全等领域基础科学研究,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在疫情研究领域设立重点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逐步树立正确的科技奖励和评价导向,倡导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提升科研人员荣誉感,鼓励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研究成果应用到战胜疫情的战斗中。

(作者为创新型城市特约研究员、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南京市第六届经济社会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