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越来越凸显关键核心技术的战略性意义。国家层面上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区域经济微观层面科技企业的作为。江宁区委党校调研组以南京市江宁区智能电网的培育和崛起为例,探析科技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一般来说,关键核心技术是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是其在优势产业发展中为少数垄断或寡头企业掌握的不可或缺的、具备知识高复杂性、高门槛性的技术,是已经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成熟和稳定的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具有这样一些特征。
长期累积性和高投入性。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周期非常长,且投入巨大。以英特尔芯片、ASML光刻机为例,它们不仅经历了长期大量的时间和人员持续投入才形成一代代产品,而且往往一年资金投入就达上百亿美元,具有非常强的路径依赖性和累积性。
知识的高复杂性和高风险性。关键核心技术具有极高的复杂性,比如光刻机,涉及大量的关键零部件、生产工艺、技术诀窍和缄默知识,很难被模仿和复制,研发难度大,需耗费大量创新资源,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需要经历不断地试错以及集体学习,逐步累积缄默知识和经验,才可能掌握相关技术,具有极高门槛。
高度的商用依赖性和用户体验性。关键核心技术的商业化突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需要构建包含上、中、下游研发伙伴协同合作的产业生态,面向市场反馈来推动技术和产品持续市场化。
企业为主组织和统筹人才资金制度等资源配置
得益于以南瑞集团为代表的智能电网龙头企业,对柔性直流电等产业内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2018年,江宁区智能电网产业总产值已达1200亿元,无论是规模还是技术都在国内居于举足轻重地位。柔性直流输电,是以电压源换流器为核心的新一代直流输电技术,是智能电网发展的主要关键技术之一。21世纪初,国际上也只有日本、德国的两三家公司掌握。南瑞集团公司从零开始,研究人员进行了数百次、上千次试验,不断优化、检验,研制出工程样机。针对工程样机存在的性能缺陷,团队又先后持续对技术和产品进行大量的细节跟踪改进,在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核心设备研制、工程系统集成等方面都取得了全面突破。
柔性直流技术的突破表明,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突破非常复杂、周期很长,需要以高科技企业为主,组织和统筹人才、资金、制度等资源的配置。
首先,关键领域基础科学的源头创新供给和支撑极为重要,并且需要和应用创新深度协同和相互推动。近些年,尽管我国前沿基础研究发展很快,但在关键核心领域有世界性影响的源头创新供给比较稀缺。
其次,必须持续推进基于工程经验的创新和渐进性创新。从零开始突破柔性直流这一关键核心技术,实现功能突破之后,又花费很长时间、精力在试错中不断推进产品技术迭代,追逐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不仅研发很重要,持续推进基于工程经验的创新和基于细节改进的渐进性创新,积累大量的诀窍和隐性知识也极为重要。
再次,须有用户体验基础上的反复迭代。实践证明,如要进行产品性能、可靠性持续突破,就要让用户群体不断体验新产品、新技术,用户越挑剔就越有可能发现问题并提出改进优化的方向,赋予研发团队以灵感,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实现新产品的不断优化。
最后,需要企业及其科研人员不仅要有精益求精的刻苦精神,而且要有臻于至善的专注和执着。这对企业文化氛围和激励制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关键核心技术攻坚难度大、周期长、投入多,如果企业及其员工只是小富即安,满足一时的成功,缺乏臻于至善、紧扣细节的专注和执着,很难投入开展持续性的创新活动。
创新组织机制激励方式及科研人才培养体系
从江宁区智能电网的培育和崛起实践出发,课题组建议从以下一些方面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创新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组织机制,切实形成协同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是一个周期长、难度大、风险极高的过程,需要形成可持续的攻关组织模式,不断积累共同经验和知识,进行创造性转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亟须重新探索我国创新链、产业链、资本链各个环节相互融合互补的机制,重新构建政府、科研院所、高校与高科技企业协同攻关关键技术瓶颈的联盟,尤其要着重推动源头性基础研究和前瞻性应用研究的深度协同、契合,重点培育一批像深耕于智能电网领域的南瑞集团这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创新关键核心技术突破激励方式,切实形成可持续激励机制。要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激励方式,给予潜心研究的科研精英稳定而持续的发展预期和支持,使企业、科研院所真正成为吸引和培养顶尖人才的高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在市、区支持发展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高新技术领域中分批设置若干首席专家岗位,构建创新发展核心竞争力。要给予优厚的研发活动经费补助制度、岗位津贴制度、成果奖励标准、股权享有份额、税费优惠标准等,以及其配偶、子女安置、住房、就医等条件。
创新具有国际视野的科研人才培养体系,切实形成有效的科研评价机制。国际市场竞争是产业化创新突破最好的试验场,要有具有国际视野的一整套的科研人才培养、人才引入、人才激励体系和制度来支撑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工程、商用实践中锤炼培养顶尖人才队伍。可借鉴美国创新实验室模式,在开发区、高新园等园区,联合南京市内外的著名大学,让企业从创新链的中间环节开始介入,或者大学师生进入产业链的起始环节,实现创新链、产业链的无缝链接。支持企业成为人才评价的主体,才是适配产业化创新活动的最优方式。高校、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工作往往与市场需求相去甚远,对市场需求变化的响应不够灵活,而企业的评价最为公允和科学,把充满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研发活动持续组织和推进下去。
(课题组成员:张永军杜春泉,执笔: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