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哲学?
2020-07-09 17:19: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周澍熹

今天的我们,还需不需要哲学?有人认为在高速发展的今天,技能更为重要,而哲学过于飘渺;有人则认为哲学离大多数人都很遥远,没有必要了解;有人认为哲学是一门学问,应该有所了解。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孙卫卫《照亮——让我们灵魂觉醒的哲学智慧》(以下简称《照亮》)一书认为,我们需要哲学,而且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离我们很近也被我们所需要

《照亮》讲述了哲学的“无用之用”,书中举了庄子和惠子争论的故事:惠子看不上庄子,觉得庄子的思想宏大却空洞无用,认为庄子的思想就像一棵高大却长满粗大的树瘤、凹凸不平、弯曲扭结的树,木匠无法对它下手,行人也不会注意它。庄子却说:狸猫和黄鼠狼敏捷,能抓住猎物,而牦牛庞大,抓不住猎物,但是你能说牦牛没黄鼠狼有用吗?现在你有这么大一棵树,还担心有没有用,为什么不把它放在旷野里?人们可以悠然自得地在树下乘凉。书中这样解说:“如果惠子的‘用’是‘功利之用’,那么我们不妨把庄子的‘用’称为‘超越之用’。”惠子喜爱的中规中矩的树,看似有很多用途,其实不过只能做桌椅板凳之类会时常被替换的居家物件。旷野中的大树不仅让人们享受树荫,更赠予人们一片风景,有了审美意义上的美感,诗词就这样诞生了。哲学思想也就像这棵大树,看似没有实际用处,却陶冶了情操,也让人们知晓了世界,在宏观意义上指引着人们的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绝不是仅仅由物质构成,更为重要的是一件又一件发生的事情,而每件事情的背后都是思想,思想指引着事件的完成,思想才是生活隐藏的构成。哲学站在宏观角度观察规律,增长了思想,给生活赋予了更多意义。因此,哲学不但离我们很近也被我们所需要。

感知世界最终还是通过“自我”

《照亮》通过俄狄浦斯战胜斯芬克斯却又应了杀父娶母预言的故事,讨论了“自我”这一永恒命题。书中指出,俄狄浦斯没有逃过杀父娶母的命运,是因为他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遗忘和逃避。人们面对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我。但是“自我”不是一个有着极为明确定义的词汇,它不仅包含着具体个人的存在,更包含着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不同哲学家对自我的认识有所不同,柏拉图把人的灵魂分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而理性才是灵魂中最重要的部分,人是理性的存在物。笛卡尔认为“我思故我在”,“我”实际是思想而不是物质。叔本华则认为,理性是心灵的表面,即便是理性的认识也是从意志自身出发的,人的本质是意志。弗洛伊德则把“我”分成了“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本我”指本来的“我”,这样的“我”带有原始的劣性,“超我”则是战胜了“本我”后遵守道德的“我”,而“自我”则是“本我”与“超我”的调和。每个哲学家眼里的“自我”定义不同,每个人眼里的“我”也不尽相同,但我们是否就能真正认识“自我”?书中举例孙悟空和六耳猕猴的故事,说明了“自我”有时也会分裂,只有自己才能消灭分裂的“我”。“我是谁”是个困扰了人类多年的谜题,真正认识自己是困难的,人们往往会因为难以认识“自我”或不满“自我”而逃避认识自我。但其实认识“自我”是人生必须,因为人感知世界最终还是通过“自我”,人改善环境通过改变“自我”,每个人的“自我”离自己最近也最远,忘记“自我”等于忘记本源,就像俄狄浦斯遗忘“自我”就坠入了可怕的命运。

用诗意抚慰现实世界的遗憾

有人认为,诗意不重要甚至完全不需要,因为没有实际意义。《照亮》认为,“诗意让人的展现更加完整”“诗意让人的精神更加丰富”“诗意让人的心灵更加自由”。对于第一点,书中提到,尼采认为人生虽然充满了悲剧,但我们不应该悲观,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靠艺术赋予生命意义。这是一种自救,把人从悲剧中拯救。针对第二点,书中提到,有些人无权无势,收入不高,却在面对权贵时泰然镇定,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他们的灵魂因为诗意变得高贵。第三点,书中举了《肖申克的救赎》的一个片段:安迪蒙冤入狱失去自由,却因为听到一首音乐而感到了自由,并且为了自由的感觉不惜代价。生活中总是有太多的遗憾。比如想考上心仪的大学却屡次落榜,想生活过得平稳却一路坎坷。生活在赋予每个人人生的同时,也赋予了“生命的沉重”。而精神世界则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得到解脱。诗意抚慰着现实世界的遗憾,也给人以指导去面对现实世界,在这样的过程中,灵魂就得到升华。现实总会有遗憾,遗憾若不用诗意填补,就永远是个遗憾,缺乏诗意的灵魂也不会是个完整的灵魂。

《照亮》还讲了很多联系生活的哲学命题,通俗易懂也贴近生活。其实,哲学一直离生活很近,在生活背后指导着生活,了解哲学就拓宽了视野,看清了很多事物的本质,也有助于更好地去思考,去生活。而一个又一个人的“生活”,又构成了历史。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用哲学解释,哲学也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所以,人们不仅需要哲学,更要去了解哲学。

(作者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