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从“下限治理”到“上限治理”
2020-08-27 10:52:00  来源:南京日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治理问题的总体特征是量大、面广、复杂度高。根据一贯的“属地原则”,治理事项由基层兜底处理,许多个性化、复杂化的问题,以及久拖未决的社会痼疾,都逐渐下沉积淀在基层。面对如此多的治理任务,基层实际上采取的措施是有限度地解决部分问题,形成了“下限治理”模式,即只要问题不伤及稳定的大局,就暂时保留原样,在保证“不出事”的前提下争取“出成绩”。

这种把问题折叠包裹在一定时空之内,与问题共存的同时争取实现快速发展,是中国基层治理的智慧。智能技术的介入打破了这一稳定状态。首先,智能技术使潜伏在基层的各种问题被逐一“发现”,甚至显性化、表象化和数据化;其次,上级通过智能技术可以更加顺畅快速地将任务需求传递到基层,这种智能化的扁平模式,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使基层压力陡增;最后,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广大市民通过热线电话、网上评价等方式就可以传达诉求、提出批评。这样,原有与问题共存的“下限治理”,有可能演变成除恶务尽、非黑即白的“上限治理”。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彭勃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