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2022-11-02 14:28: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庞爱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第14个专题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科学合理规划城市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近年来,南京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推动全域生态系统保护,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三生空间”建设全面推进,逐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精心部署,践行“两山”生态理念

南京深入贯彻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重要理念,突出系统性思维,构建安全韧性空间格局,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修复与高效利用,推进生态系统保护与功能优化。

实行全域系统保护。在梳理各类自然生态要素基础上开展生态安全评估,系统构建“一带两环、十片多廊”全域绿色开敞空间体系,构筑生态空间基底,按照国家生态保护红线和江苏省生态空间管控区相关规定,对生态保护区实施强制性保护,并配套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考核办法。南京资源保护修复成效显著,“十三五”期间,累计完成矿山总治理面积约740万平方米,开展长江沿线343.53万平方米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77.9%,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8.6%,森林覆盖率达25.86%,居全省第一,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系统性保护和修复使南京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优化生态功能定位。全面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南京城市空间注重转变开发方式,以微改造、环境整治为主有序实现城市有机更新。“十三五”以来,完成2234条背街小巷和1282个老旧小区等环境整治提升,留住了城市绿色“生态”本底;推进滨江城市客厅和“梧桐语”小型城市客厅建设,将自然生态全方位融入空间建设。农郊空间注重城市生态功能维护与发展生态农业,强力推进全域宜居乡村建设,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99.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自然村覆盖率达到80%以上,实现天蓝、地绿、水清目标;发展特色产业,重塑农业品牌活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位居全国第3位。

增加生态空间沟通与互动。减少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盲区,见缝插针进行城市“微更新”,积极推进绿道、口袋公园、绿美村庄建设等项目,2021年建成174.6公里绿道、18个口袋公园、44个省级绿美村庄,对生态格局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实现绿道生态、社会、经济效益“三位一体”,为市民提供了可休憩、可娱乐、可健身的绿色共享空间和良好的生态宜居环境。为保持生态空间完整性,围绕“长江大保护”,南京实施一系列湿地修复工程,每年修复湿地3000亩以上,并因势利导开展小微湿地试点工作,充分发挥其“踏脚石”“净化器”“沟通桥”功能,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连通水平,为建设“小微湿地+”模式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多策并举,探索“两山”实现路径

城市生态空间不是不发展,而是要探索如何更好、更绿色、更持续地高质量发展。南京积极推动生态空间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围绕“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改革探索,持续健全“两山”转化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提供了更多动力。

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生态补偿是着眼于留住“绿水青山”的有效途径,2021年10月,南京实施《南京市生态保护补偿办法》,进一步落实精准化生态补偿措施,对重要生态保护区域予以财政补助,补偿标准根据保护区域类型、面积和财政保障能力等因素确定。例如,种植水稻区域生态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20元,主要用于水稻生产环境保护修复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为每年每亩100元,用于生态公益林管护者在管护中产生的费用支出和收益补偿。在加大对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配套力度的同时,将补偿金额与该区域生态产品供给量相联系,做到精准补贴,有效协调不同利益方关系,促进区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促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南京已经探索形成一批创新性试点,迅速将“两山”理念落实到实践操作层面,让“无形”绿水青山得到“有价”衡量。例如,高淳区率先制定发布全国首个县域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标准体系,在推进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考核、难抵押、难变现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六合区创立了“茉莉六合”公用富民品牌,采用直播形式实现全产业链“无缝衔接”,“一张网”有效组织起生态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各个环节;高淳区民宿采用“生态定价”方式,将生态要素纳入民宿定价范围,实现生态产品“明码标价”。

拓宽“两山”转化通道。循环经济可以让有限的资源无限循环,实现“变废为宝”,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金陵石化的“开源—节能—循环”模式,增加清洁能源利用比例,降低生产能源损耗,有效提升了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南钢从全生命周期角度构建铁素循环、固废循环、水循环、能源循环“四个循环链”,成为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南京还通过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林业循环经济、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健康养殖与产地环境净化行动,引导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

科学谋划,推动全域生态保护

城市空间建设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一种开放的、多发的行为,影响着社会关系、利益结构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南京努力在全社会层面推动形成绿色氛围促进其更高效实施。

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以“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和“无废城市”建设为牵引,筑牢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南京成立全球首家以“碳中和”命名的研究机构——长三角碳中和战略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及路径研究,将“双碳”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通过碳减排倒逼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高度重视“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在全省率先开展一系列“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建设“绿岛”集中收集处置固废和危废,并为危废建立档案;探索建筑垃圾再生品在大型公共建筑领域的应用,实现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94%;今年4月南京入选生态环境部“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发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倡导使用可再生能源、购买生态产品、废弃物循环利用、垃圾分类回收等行为。南京市积极探索废旧物资循环利用模式,并于今年8月入选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国重点城市,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上逐步探索出新模式;积极推进公建能效提升工作,4年改造302万平方米,实现年减碳排放5.4万吨,其中《新城大厦合同能源管理推进节约型机关建设》项目获全国“十佳示范案例”;开展“长江大保护”主题阅读、“用公交丈量南京”、全国低碳日宣传、公共机构节能宣传周、“南京长江江豚保护主题林”等一系列现场活动,使保护生态、保护大自然的理念深入人心。

构建新发展阶段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综合运用经济、科技、行政、市场、法治等多种手段,初步构建南京绿色发展新格局。为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系统的技术支撑和精准服务作用,南京组建了生态环境专家帮扶团队,对全市694家企业、831个VOCs治理项目开展技术指导帮扶,推动“绿色惠企举措”落实。采用数字生态环保治理模式,优势推进“智慧雨花”数据底座建设,多部门协同构建跨领域、跨层级、跨系统数据“一张网”;以建邺监测监控中心为主要力量,积极探索推行污染源非现场监管方式,大力拓展非现场监管手段及应用;实施“天空地”一体化秸秆禁烧监测的“战略部署”,借助卫星遥感火点监测系统,全力守护蓝天白云。

(作者为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