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2025-05-13 14:18:00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5月10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成功举办。会议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北京社会科学》编辑部、北京市社会治理研究中心联合承办。会议旨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工作的重要论述,推动理论与实践融合,探索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创新路径。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北京市委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共20家单位和高校、研究机构的9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子参加会议。

会议由主旨报告和分论坛组成。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研究员致辞并主持主旨报告环节。

贺亚兰在致辞中表示,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征程中,我们将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理论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规律和特点,为社会治理实践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为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主旨报告

张冠梓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张冠梓以“文化治理的四个维度:从管理到治理的嬗变”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文化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实现文化领域的繁荣和发展。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从四个维度展开。第一,在价值引领方面,需要通过构建社会价值体系和塑造社会精神,筑牢文化自信与安全,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传播。第二,在治理机制完善上,要实现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多元协同,建立“三元主体共治”的协同机制,完善权力制约与合作机制,推进整体性治理。第三,在法治化推进上,需要健全文化领域法律制度,推进文化治理法治化,加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第四强调要实现治理模式创新,探索基层文化治理的多元实践,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推动智慧化与文化治理协同创新,实现法治与党建双轮驱动。

李金克

中共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李金克以“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友好之城’建设——北京超大城市社会治理探索与实践”为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社会工作部门在社会治理中承担着重要职责。要进一步健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社会工作体制机制,推动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谢立中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原系主任、教授

谢立中以“浅议‘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为题发表演讲。谢教授首先追溯了社会治理概念在我国的演变过程,他认为中国社会治理概念分三阶段演进:1997-2002年聚焦刑事犯罪和治安防控,以政法手段与综合治理为主;2002-2012年强调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突出维稳与矛盾化解;2012年以来,社会治理进入“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治理手段日趋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他指出,社会治理核心在于维护社会稳定,同时治理方式不断多元创新,从单一行政管控向多主体协同和源头治理转变,从单纯强调社会维稳到兼顾民生保障和价值共识。通过这一历史追溯可以看出,无论是从治理主体、治理方式,还是从治理对象、治理范围等方面看,围绕着维护社会稳定这一核心内容,社会治理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新时代都有所深化和拓展。他还将相关研究分为政策解释、理论探索两大类,并考察了两类研究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强调从事两类研究的学者之间要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共同深化对社会治理的研究,为新时代社会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

刘少杰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刘少杰以“人工智能推动社会深刻变迁与风险应对”为题发表演讲。他认为人工智能的崛起标志着人类社会正迈向新形态,其变革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重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形成“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上层建筑革新,引发政治、法律、文化等领域连锁反应;三是新社会形态具有动态性、分化性与不确定性,社会结构处于流动状态,变化快速且难以预测。在此变革背景下,新社会形态的生成存在观念与制度滞后、权力与秩序失控风险、技术赋权与伦理失范悖论等三重矛盾。针对这些矛盾,需要构建包容性新秩序,以共识化解分裂。

刘素华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刘素华以“以数字化协同推进整体治理”为题发表演讲。她指出,基层治理数字化过程中,部门壁垒突出,导致“信息孤岛”和“碎片化”现象频发。她强调,协同治理理念能够促进多元主体合作,共享数据信息,突破传统科层制,形成整体性治理格局,提升公共服务效率和响应能力。同时,她认为基层数字治理存在工具与需求、数据与应用场景、技术与人文关怀三大错位问题,呼吁以“人民至上”为核心价值,将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群众,以部门之间的协同性,形成整体性,破解基层治理中的“信息孤岛”问题。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相关研究所负责人就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社会治理实践进行深度探讨。

包路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包路芳作了题为“无讼思想与基层社会治理”的发言。她认为,“无讼”集中体现了古代先贤的社会治理思想和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强调了礼治秩序在基层社会以至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意义。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重新检视和吸收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无讼”的积极因子,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的“三治”融合,将“无讼”理念融入现代社区治理,通过扩大社会参与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共同体。

袁振龙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袁振龙作了题为“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的八大变革”的发言,指出城市化进程与数字技术为城市治理带来全新空间和技术基础。面对人口密集、服务需求高、系统复杂及风险隐患增多等挑战,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成为城市治理升级的关键动力。他认为,城市治理正经历从“管治”到“服务”、从“局部”到“整体”、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治理”等多重转型。未来需整合政府与企业资源,利用数据分析与城市体检等手段,构建高效、全方位的城市感知体系。数字驱动下的城市治理模式,将助力提升城市管理效能,更好回应市民需求,实现服务型、智能化和高效能的城市治理目标。

张真理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张真理作了题为“规范缺乏条件下信访事项处理初探”的发言,指出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信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导,高度重视并妥善处理规范缺乏条件下信访事项。应根据信访事项的具体情况灵活采用个别化的处置方式或者规范具体化的处置方式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同时应不断发掘两种处置方式在实践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重要意义。

分论坛

第一单元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赵小平副研究员主持分论坛第一单元。

赵小平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尹栾玉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

尹栾玉就新兴领域就业群体的社会融入机制进行深入分析。她指出,新就业群体的社会融入与传统时代不同,已经从传统的“体制性融入”向数字社会的“参与式融入”转型。如何在理论层面上解释转型发生的逻辑机理,并且在实践层面上对促进新型融入的路径作出探索,对研判当下中国的社会转型特征和促进社会秩序实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叶鹏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

叶鹏飞剖析了社会治理创新中工会参与的逻辑与实践。他认为,工会在社会治理中承担着国家代理人和员工利益代表的双重角色。基于法团主义理论,工会通过多元嵌入、诉求分类和双向粘合等运作,有效参与国家与社会共治。当前困境包括如何平衡双职能、避免行动形式化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其改革需兼顾政治性与群众性。

赵仲杰

北京建筑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工作学科负责人、教授

赵仲杰探讨了社会工作部体制下社会工作实践的时代转型问题,指出中央社会工作部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升级”为“大社会工作”。尽管人才培养体系健全、资格报考热情高涨,但行业正经历财政紧缩和改革阵痛。他主张,推动社会工作与人工智能融合,鼓励制度创新、强化专业队伍和治理体系深度结合,以实现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创新。

南方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综合治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南方以“健全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作用的北京经验研究”为题进行发言。她指出,北京市近年来非常注重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在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效果、积极推动“三家”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方面开展了丰富探索。但也发现,当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需从完善统筹机制、优化激励机制、提升专业化程度、营造社区自治文化、引导社会力量嵌入等方面入手,推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深度嵌入和高效运作。

赵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赵璐基于平台治理决策的制度逻辑整合实践展开了深入分析。她通过对国内头部内容平台的深度调查,发现人机协作决策已成为互联网内容治理主要模式,而审核员通过与算法系统协同工作,获得安全裁量、实时协作和责任代理三种“可供性感知”。这一转型不仅重塑了内容治理的工作流程,也显示了人机协作下审核员的新型角色和责任,为平台智能化治理提供了制度性参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年研究》编辑陈晨和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许斌副教授分别就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作了精彩点评。

陈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青年研究》编辑

许斌

北京科技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

分论坛

第二单元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刘颖副教授主持分论坛第二单元。

刘颖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尉建文

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尉建文以县域数字化平台为案例,探讨基层社会治理权责重构。他认为,在数字化平台背景之下,县域社会治理中心逐步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中心。他提出了三种 “数字权力”的理论框架,分析了字技术又重塑权力分配,催生“数字权力”新形态,从而推动基层治理权力结构深层转型的新问题。

吴军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部教授

吴军从舒适物和场景角度探讨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路径。场景是舒适物组合,反映一个地方的文化风格(生活方式展现形式)与美学品质。通过打造地标商圈潮酷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和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等,显著增强城市的消费优势,不断优化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进而构筑城市发展的持久优势与竞争力。

于光君

中华女子学院(全国妇联干部培训学院)妇女发展学院教授

于光君阐释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现代价值。他认为儒家这一思想主张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层层递进地贯通个人、家庭与国家治理。现代社会应通过教育传播、家庭家风建设、传统与现代治理结合,弘扬和转化这一智慧,提升道德素养与社会公德,助力社会治理创新与文化自信建设。

陈敏光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法治研究所副研究员

陈敏光对外卖骑手融入超大城市治理的法治化路径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外卖骑手尚缺乏社会认同感、职业获得感、城市归属感,易诱发群体冲突风险、影响社会稳定。这与骑手广泛社会价值未充分发掘、外卖骑手与业主(客户)、物业(保安)间的群体权益冲突解决不畅、平台社会责任未有效夯实有关,应立足广泛的社会价值,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群体权益冲突,推动平台更好落实社会责任。

段传龙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宪法教研室讲师

段传龙聚焦于法治社会建设机制,指出在社会治理任务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必须完善社会主体规范化治理,强化对新社会组织的引导、监督与权利保障。他认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需要科学平衡秩序与活力,建立权力监督和权利救济两套制度体系,推动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建议持续关注制度建设和现实困境,注重实证研究,切实提升新社会组织的治理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吴惠芳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朱迪研究员分别就几位专家学者的发言内容进行了精彩点评。

吴惠芳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院长、教授

朱迪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消费与文化社会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本次研讨会汇聚了众多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文化治理、数字化协同、人工智能风险应对等关键议题,以及传统治理智慧与现代治理技术相互融合的有效路径,同时分析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与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成功实践案例,为有效统筹技术革命所带来的机遇与风险、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进行了理论探索和实践总结。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社会学研究所、综合治理研究所、法治研究所)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