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多维度发力,提升南京城市创新能力
2022-10-12 16:00:00  来源: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指出,党中央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新时代背景下,一个城市的创新能力,决定其经济发展后劲及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近年来,南京立足自身科教资源禀赋,重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指示精神,南京要进一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模式,创建高质量国家科学中心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原始创新力发展独具优势,技术创新力与成果转化力稳步推进

依据科技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1》中的指标体系,可以从创新治理力、创新驱动力、原始创新力、技术创新力、成果转化力五个维度分析南京城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原始创新力发展独具优势。南京注重基础研究发展与高等人才培养,努力形成“高原敦实、高峰迭起”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并以政策吸引人才、留住人才。2022年南京高等院校已达53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双一流”学科43个。在丰富科教资源支持下,南京进一步推进研究基地建设,现有国家级研发平台120多个。2021年南京创新建设成果丰硕:紫金山实验室加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6G技术破世界太赫兹无线通信实时传输纪录、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南京分中心加速建设。

技术创新力与成果转化力稳步推进。近年来,南京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蹄疾步稳。2021年新增两院院士14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95.4件,位居全国前列。注重科技企业孵化,加速推动企业的创新要素集成。据统计,2021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780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1.3万亿元。

创新治理力与创新驱动力提升明显。2021年南京扩大“宁科贷”覆盖面,科技创新基金规模超90亿元,加强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为突破技术创新瓶颈期、科技成果转化期、技术应用窗口助力护航。

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尚有制约瓶颈

不过,南京与先进创新型城市相比,城市创新力提升方面尚存在一些制约瓶颈。

引导高新技术产业头部企业资源较少。2021年南京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68万家,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质量相对落后,竞争力较弱,2021全球独角兽企业,南京仅有10家。

针对基础研究长效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前瞻性基础研究是科技发展根基。近年来,南京科技投入不断增加,但仍不足以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的要求,限制了城市创新能力提升。

国家科技体制改革重大部署落实行动未能率先开展。南京未能列入国家布局的4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缺乏类似北京怀柔科学城、上海张江科学城和合肥滨湖科学城等的顶级创新高地。

产业链融合程度不足。南京存在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融合不足、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高校院所科研方向与城市产业体系吻合度不高等问题,缺少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移利益分成和分配机制。南京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5.42件,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39.79件,2021年南京市认定登记技术合同仅为35275项。南京产业结构调整并非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高质量升级”,工业化进程仍处于产业链中低端水平。

进一步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提升城市创新能力

打造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议在以下多个维度发力:

一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引导科技金融支持。在政府协调和引导下,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构建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金融生态圈,推动科技与金融结合,为企业在创新路上轻装前行提供支持。优化调整财政性资金后补助支持方式,形成前向引导、过程资助和绩效奖励“三结合”联动模式。通过风险补偿、投资奖励等方式,引导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投资基金,加大对各个成长时期科技型企业直投力度。

完善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机制。继续深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筑基、强基、链基”工程,完善企业培育机制,构建大中小科创企业递进成长“雁阵”梯队。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稳定实施奖励政策,完善培育机制,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在发展中量质并举。支持有条件龙头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科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基地。

建立企业主导创新联合体。发挥南京制造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创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加速推动更多科技型企业成长为规上企业、领军型龙头企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重要支撑和强大后劲。支持各类创新主体与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和瞪羚企业等融通创新,加快科技型领军企业培育。

二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形成基础研究长期持续稳定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科技创新投入递增机制,将科技创新投入增幅指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完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机制,设置以中长期为目标导向的科技投入绩效评价周期。加强对潜在科技产出的绩效评估,全面反映科技投入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贡献,为从事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的科研人员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

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设立科技转化基金,引导企业提前介入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快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研发。政府完善补贴企业研发费用相关政策,深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可参考世界经合组织,按照增量补助。优化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递增奖励机制,鼓励各园区优先使用科技企业创新产品和服务。

完善对重点实验室、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稳定支持机制。对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科研设施依据开放服务绩效给予稳定持续支持,对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等给予运行绩效奖补。

三是加强对接国家科技战略部署,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突出顶层设计,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对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任务的单位优先给予支持,对国家、省与地方联动组织的重大科技任务给予配套支持,对特别重大的科技任务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举全市之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国家实验室,建立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立足南京科教资源基础,着眼创新源头功能定位,加快推动南京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鼓励南京各高新区结合各板块主导产业与在宁高校科研方向深度融合,推动国家发展战略与地方科技力量深度对接。

聚焦国家重大需求,主攻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服务重大工程建设。在综合交通、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如聚焦国家“双碳”目标,以技术发展推动低碳减排事业发展,发展绿色产业、开发绿色能源,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社会面合理布局电能汽车的基础充电设施。

区域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不断完善创新协作机制。与上海、合肥等地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联合,就科技项目联合攻关、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重大仪器设备共享、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共建等方面开展合作,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创新城市群。重点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积极探索项目流转、区域合作利益共享和利益补偿机制,发展“飞地经济”模式。

四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建设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打造全球化“科技云服务平台”,加快推进线上、线下结合,努力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科技资源统筹体系和服务网络。建设市场化运行技术产权交易市场,强化科技成果信息集散、项目对接、资金融措、服务集成,建立推介常态化机制,提高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水平。

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战略科研平台与企业展开合作。依托高科技企业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创新联合体,建立“需求方出题、科技界答题”新机制,形成高质量共性技术供给体系。鼓励科技人才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合理流动,并支持企业院士和高校院所院士互设工作站,进行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前瞻性技术研发、共同培养科技人才等,合力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

[作者单位:周蜀秦,南京市社会科学院、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陈杰杰,南京市民意调查学会;徐珂凡,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卫星应用研究院;聂晨,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邢露元,南京大学法学院。]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