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中国式现代化凸显党的伟大
2022-10-26 17:37:00  来源:南京日报

党的二十大报告,第三部分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开创性地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鲜明特色,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五维并重、特色鲜明,凸显了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党的伟大。

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任务艰巨、承诺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最大的国情之一就是拥有占世界人口总量近五分之一的14亿人民,无论是在人类历史上还是在当今世界,实现如此巨大规模人口的现代化都是前所未有的艰巨任务。但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已经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创造了14亿人民生活水平整体达到小康的伟大奇迹。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一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大中国梦的求发展的初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不畏艰难险阻、勇毅前行谋发展的决心,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攻坚克难、自强自信能发展的信心。

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初心不改、胸怀伟大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以中国人民的幸福和解放为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谋解放,始终将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根本宗旨。历经百年洗礼,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站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新起点,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朝着顺应和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要求阔步前进,自我革命、勇毅向前,提出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更高目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初心不改的使命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胸怀人民的使命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不懈追求的担当体现。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自强自信、使命伟大

人类社会发展演化的历史表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统一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推动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道路指明了方向。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特征和体制优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构建高度社会文明的一贯追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道路实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复兴的伟大使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科学发展、理念伟大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历来是人类在认识世界、适应世界、改造世界和建设世界过程中长期谋求解决的关键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唯物史观之初就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指出自然的价值与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是有机统一起来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马克思生态自然观的核心。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重要文章,强调要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谋求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延续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延续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延续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延续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万物同源的生命共同体的伟大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伟大理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世界范围内高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旗帜,建立绿色化、智能化、低污染、低消耗的新型人类文明的伟大理念。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兼济天下,格局伟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会有某些共同点,但绝不是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和平、和睦、和谐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一直追求和传承的理念,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他人、称王称霸的基因。”“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选择和郑重承诺。”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实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原则和底线。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延续中华文明的伟大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格局,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更好惠及各国人民的兼济天下的伟大格局。

(作者张文武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红强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