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第十五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要初步建成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并规划了“一核两翼”(河西新城金融城为核心集聚区,江北新金融中心和新街口金融商务圈为两翼)布局,加快集聚金融产业发展要素资源。
作为河西新城金融城所在地,建邺区抢抓新机遇、树立新目标、布局新任务,聚力建设东部地区重要金融中心城市核心集聚区,助推南京全面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
高质量发展打造金融产业新业态
推进现代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发挥数字经济和金融总部经济相邻集聚优势,引进从事金融服务创新的持牌金融机构或从事金融相关业务系统、算力存储、算法模型等科技产品研发的科技公司,推进科技与金融融合,更好服务小微企业融资发展需求。依托供应链核心企业,基于上下游链条企业交易,整合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各类信息,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金融创新服务。鼓励相关金融机构推出集群租赁、风险租赁、并购租赁、项目租赁等系列特色创新产品,通过租赁物、利率、期限、放款、增信手段个性化定制等方式满足企业多样化、个性化融资需求。
发展绿色金融。依托众多金融机构汇集优势,探索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模式,通过“金融+环境”“金融+社会”,将建邺打造为泛长三角绿色金融创新中心。依托南京全力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契机,利用江心洲生态科技岛绿色水技术处理研发高地优势,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绿色金融产品,为南京乃至长三角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提供金融服务。依托江心洲高标准建设胜科南京国际水务中心、高质量建设国际水生态创新中心等国际化产业发展平台,搭建绿色金融发展资源对接机制,实现国内外绿色技术、绿色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
拓展传统金融在线服务新领域。支持传统银行进行流程再造,通过场景应用开发在线APP,提升银行业“在线”能力,实现企业贷款、个人购房按揭贷款等传统线下业务线上化再造。积极拓展跨国国际银行线上业务办理,鼓励银行开办汇出汇款申请、进口信用证开立申请、进口信用证及代收来单确认、进口贸易融资放款及展期、即期结售汇、业务查询等多项在线化业务。
发展外向型金融拓展市场辐射力
推动金融双向开放。借鉴上海自贸区临港新区制度创新成果,加快推动建邺与江苏自贸区南京片区联动开放合作,先行先试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试点政策,简化外资金融注册流程,对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专业化精准服务,积极引进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科技企业,加强与国际知名金融中心合作,促进金融科技领域国际交流和跨境投资,推进金融专业服务业对外开放,打造金融双向开放新格局。
合作开办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引入国外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的先进理念,鼓励外商独资或与金融机构合资等方式,探索建立金融科技创新实验室,孵化新业务,培育科技金融运营创新团队,并对区内涉及科技金融领域的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和可穿戴设备领域的新金融工具进行压力测试,加速科技金融场景在物联网、区块链等颠覆性产品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应用,提高科技金融合规性并改善金融用户体验。
引进外商新金融分支机构。加快引进外商理财子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养老金管理公司等各类新型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积极引进新型组织形式外商保险公司。支持外商专业性保险公司、自保公司、相互保险公司、中外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落户。鼓励外商设立保险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客户服务中心,争取国际著名保险经纪、公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
全方位打造金融生态圈
丰富金融组织体系。积极引进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期货融资、风险租赁、并购租赁等金融机构。按照金融业上下游链条发展需求,引进相关金融业中介机构、咨询机构、管理机构、信用评级机构,连通金融产业链入口端、财富端、资金端和市场端,引进和培育金融租赁、金融控股、集团财务、财富管理、金融期货、权益类金融衍生品期权、新品类商品期权、商业保理等新兴业态金融公司,形成涵盖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新兴金融等全产业链金融业态,构建横跨不同行业、不同业态、多层次的金融生态圈。
提升金融服务软环境。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构建涵盖金融机构、企业、市场、人才等各领域的产金沟通平台,消除企业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问题。精算、金融工程等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已成发达地区提升金融“软环境”的“硬招牌”。要依托金融机构集聚优势,与金融专业高校合作,建立校地合作金融实训基地,打造吸引更多金融人才的平台。加快金融城及南部地区周边教育、医疗和生活设施配套建设,为金融人才提供相对完善的软环境。
构建“科技+金融”生态圈。在建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基础上,着重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协同创新与平台环境建设,促进科技、金融、产业、人才相结合,建立覆盖孵化器、加速器等全生命周期的金融科技创孵载体,构建符合金融科技产业要求的高科技基础设施体系、金融资源投融资对接体系、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专业人才服务体系、国际交流合作体系,培育金融科技研发、展示、成果转化和资本运作等高端产业链,打造泛长三角金融科技产业创新创业生态圈。
营造金融+创新联盟生态环境。知名重点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共同发起,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实体企业、行业协会共同组建社团组织,整合各方资源,通过项目对接、路演、培训、论坛等多种形式,营造金融与实体经济互利共赢的生态环境,打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跨界别、创新型、全金融共享平台。
高标准建设金融监管治理体系
探索全覆盖金融监管体系。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监测、评价、预警和防范体系,形成一整套系统性风险预警、处置、缓冲、补救机制。有效利用监管信息,对金融风险进行早期预警和早期控制,打造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社会联合防治、政府外部监管、具有建邺特色的防控体系。逐步把金融监管重心由“合规”监管转向“合规与风险”并重监管,把“事后化解风险”转向“事前防范”、随时化解风险,把注重特定时点上的资产转向“时段化”动态呈现。常态化加强金融机构内控防控体系建设,鼓励金融机构改善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防范风险意识。加强金融机构动态化信息的及时披露,按照市场原则监督金融机构,强化金融机构的市场约束力。
探索科技+金融监管新工具。运用信息披露、社会监督、标准化、监管科技等手段,统筹好地方金融监管和区域内金融机构服务关系,努力打造包容审慎的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工具,利用数据和算力创新金融监管思维,着力提升金融监管的穿透性、专业性。探索包容审慎的“沙盒”监管新工具,允许试错、宽容失败,在严守安全底线和严防风险外溢前提下,通过主动合理地放宽监管规定,减少金融科技创新的规则障碍。探索扩大“免罚清单”等容错监管方式,在更包容监管、更开放场景、更优质服务的“安全空间”内,为金融科技企业提供可以测试其创新金融产品、服务、商业模式及营销方式的平台,降低金融科技企业监督约束成本。
探索金融监管大数据智控治理新方式。依托金融大数据中心建设,充分融合公安、工商、法院、税务、银行、信访等各部门、各金融机构、各金融市场信息资源,联通被分割的“信息孤岛”,逐步消除监管盲区。把智能风控监管理念和技术应用到地方金融监管工作上,鼓励科技金融机构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风控模型,将模型应用到授信定价、贷前审批、贷后监控、反欺诈等业务流程,提高金融机构的风控能力。通过大数据智控风险新方式,有机结合大数据金融安全与涉众金融风险防范工作,建立起涉众传播、地域影响等多维度的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网络借贷、众筹、交易场所、外汇交易、虚拟货币、区块链等各类涉众金融风险企业的预警监测。
(作者丰志勇为南京市社科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朱庐宁为南京市社科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