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加微信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2-09-08 17:05:00  来源:南京日报  作者:王平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上,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定不移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要进一步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使之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所运用,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

回顾党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是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过程。上个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从欧洲传到中国,经过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宣传,从知识分子走向劳苦大众,在探寻中国革命的道路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可谓家喻户晓。不仅启发了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奔向革命,也激励了无数工农群众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不管白猫黑猫,能捉老鼠的就是好猫”,人们耳熟能详,走进千家万户。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立足“两个大局”,推进“两个革命”,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革命,伟大的革命需要伟大的人民,伟大的人民需要伟大的理论。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被人民群众所掌握,就会产生无穷无尽的力量。“姓马的大胡子的理论”中国化后,就成了“家常道理”,“学起来不难,听起来能懂,用起来也得心应手”。想起电影“地道战”,民兵队长读《论持久战》,“毛泽东思想的光辉照得咱心里亮”;想起歌曲《春天的故事》,“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讲了“三个有利于”,人们豁然开朗,一下子知道了社会主义“怎么干”。新时代,从《之江新语》《摆脱贫困》到《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走进群众、贴近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共产党人“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可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在身边,与百姓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原本就站在当代中国大地上,融入在人民群众血液里。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根本上“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我国发展面临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因而,必须推动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系统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钥匙,“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

可以想见,当9600多万党员和14亿人民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掌握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那是怎样的政治优势。要像当年延安军民读《大众哲学》,像建国初期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背《矛盾论》《实践论》那样,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著作和重要讲话。尤其要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系列著作作为党员干部的必学书籍,作为各级党组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的重要学习内容,采取自主学习、辅导报告、集中研讨、交流体会等多种方式进行专题学习。同时,要“扩大对象、拓宽渠道、更新手段”,精心组织宣传普及,如抓好社区书屋网点配发、用好全媒体传播体系,以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组织好对基层党员和群众的宣传讲解。使之不仅能“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而且能进广大党员干部和“寻常百姓家”的案头,最终“落实到心头”,融入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去,成为行动指南。还要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思想和行动更好地统一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团结奋斗,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单位:南京市纪委监委)

(转载需注明来源:江苏智库网)
  编辑:蔡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