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运用大数据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2018年11月,在上海考察浦东新区城市运行综合管理中心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流城市要有一流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要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上下功夫”。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化成为我国地方政府应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深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城市,一直敢闯敢试,通过数字化技术赋能智慧城市建设及数字经济发展,把建设“数字政府”作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重大改革任务来抓,通过打造“城市数字大脑”来推动城市治理由“粗放式”向“精细化”、由“经验治理”向“科学治理”转变。从城市最小单元精细化管理到运用人工智能基础设施赋能城市建设,深圳依托华为、中兴通讯等高科技企业,通过先锋实践和应用落地在全国做出了表率,走在全国城市数字化治理队伍前列,为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奠定了厚实根基。
深圳经验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
近年来,深圳人口急剧增加、城市快速发展带来诸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供给不足、水环境恶化、各类安全隐患等,城市治理和发展步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深圳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探索城市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全面提升城市发展能级,提高超大型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经过多年探索,政府部门的决策和治理基本能做到心中有“数”,已逐步形成“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工作模式,成为我国城市数字化治理的推动者和示范者。
明确战略部署,强化城市数字化治理顶层设计。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于数字化转型,数字化改革对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影响深远,深圳着力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数字政府建设来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今年6月深圳出台《深圳市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十四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打造国际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和“数字中国”城市典范,成为全球数字先锋城市;到2035年,数字化转型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成效更加显著,实现数字化到智能化的飞跃,成为更具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的全球数字先锋城市。
引入高端科技资源,完善城市数字化治理基础设施。当前,深圳借建设国家综合科学中心契机,加快推进5G网络、大数据中心及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工程建设。福田区全面引入国内、深港、国际高端科技创新资源,重点聚焦5G研发及应用、芯片设计研发、金融科技研发及应用、高端现代服务业等四大产业,通过加大对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支持力度,形成园区战略主导产业集聚,打造国际领先的5G试验场。截至2020年5月,已引进或确定入驻优质科研机构和项目102个,进一步升级数字化城市基础设施,提高智慧城市软硬件承载能力。
以网格化、数字化为手段,激活城市管理机制。以网格化为基础、信息化为支撑,深圳推动建成“一个入口受理、一个平台分拨、多个部门共调”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调处化解工作共同体,群众诉求事项从发现、受理、化解、确认到反馈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以坪环智慧社区为例,“坪环之芯”把大数据与网格化相结合,接入公安、政法、信访、工信、城管等部门掌握的非涉密业务数据,通过“网络+网格”“线上+线下”服务,实现服务群众、情报归集、研判预警、指挥调度、应急处理智能化和一体化运行,形成“人往格中去、事在网中办”的“网络+网格+综合整治队伍”工作格局。
构建“一部法+一张网+一条线”模式,保障数字化治理平稳运行。深圳推行“一部法、一张网、一条线”模式,以一部法确定数据发展和管理规则、以一张网构建城市治理底座、以一条线保障网络数据安全。出台国内数据领域首部地方基础性、综合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数据条例》,规范“人脸识别”“声音解锁”“虹膜识别”等行为,探索自然人依法享有个人数据的人格权益。织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张网,构建起汇聚各类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城市治理网络。启用集安全监测、预警、可视化、定位精准化、运营一体化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一条线”,形成网络与数据安全监测、预警、通报、处置的全流程闭环,随时掌控全市信息安全整体动态。
南京启示
数字技术赋能,治理理念创新
《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坚持党建引领、重心下移、科技赋能,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深圳城市数字化治理经验表明,数字化治理,不是数字和治理的简单叠加,而是两者的融合转型,既需要数字技术的赋能,更需要理念的创新。基于此,当前南京可借鉴参考并重点关注以下六个方面问题。
一是进一步完善城市数字化治理顶层制度体系建设。强化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政府整体部署、综合协调机制,不断深化和华为、中兴通讯等大数据头部企业合作,探索政府与市场合作推动城市治理新模式,形成“全民共建共治”新局面。强化政务服务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持续推进“互联网+监管”,加快提升政务服务效率。针对数据共享渠道不畅等问题,主动对接国家部委、省垂管系统,加快推进更高层面的数据信息标准化,实现渠道畅通。
二是深度挖掘数据在城市治理领域中的综合应用。加快推进数据基础设施整体升级。通过统一数据基础设施标准和云平台技术,实现全市“一图知全局、一库汇数据”的目标。强化大数据在公共服务及公共安全等领域应用。借鉴深圳经验,运用人脸识别等大数据技术在食品安全、教育、公共交通、社会治安等领域预测功能,提高公共安全服务决策的科学性以及公共服务的精准性。利用人口及人才科学化管理服务中的大数据,对人口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培育壮大数据要素市场。加大对大数据产业扶持力度。加强对电子信息、大数据等领域的存储器、云操作、新型数据库、5G及人工智能等精准培育。强化“数字政府”服务,探索政府数据对企业有限开放的新模式,构建一个协调运行的大数据生态系统。借助公共平台、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等,构建集聚培育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的咨询、认证、安全等产业协同的创新链,引导和鼓励企业对政府开放有关数据,加快商业数据的创新应用开发。
四是加快探索完善数据产权和隐私保护机制。建立健全共建共治共享大数据产权机制,探索把数据采集列入部门权责清单,促进数据共享。建立健全数据共享质量考核管理机制及数据泄露风险追责机制。构建有效的数据安全保障平台。在政务外网网络出口构建起可靠的网络链路,以达到网络安全等级保护边界安全防护的要求。在办公网络内部节点安全方面,强化网络准入、安全防护、内部病毒查杀等功能,在所有终端及服务器节点均要部署分布式防病毒客户端。
五是加强数字社会建设。数字社会是未来城市数字化治理的发展方向,要遵循“信息技术+治理”和“人本”原则,实行信息技术、管理组织与制度法规“三位一体”模式。就整体层面而言,数字社会要惠及各类人群,正常开展线上线下多渠道服务以解决数字鸿沟问题。实践层面要对旅游景区、医院、图书馆、商圈、农贸市场等公共场所实施数字化提升,多渠道宣传推广公共场所数字服务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充分享受到数字化转型红利,实现共同迈入数字治理时代的数字化转型目标。
六是加快培养专业领域尤其是大数据领域人才。对政府管理队伍中懂数据、善管理的人才重视和重用,探索设置政府部门“首席数据官”,完善数据专管员制度,杜绝浪费数据和滥用数据等行为。建立健全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国际一流大数据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机构建设。通过校(院)地共建、定制培育等方式设立相关专业,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设立大数据研究基地及分析中心,整合政府、大学(科研院所)及市场等大数据研究力量,吸引国际一流大数据研究人员入驻。
(作者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研究员)